运河•今日
         

去淮安寻找运河精神

发布时间: 2021-08-30 14:26:12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运河真是太大了!

时至今日,仍会有许多人难以清晰、准确地描述大运河和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一些城市,运河遗迹化为早已失去实用功能的河道、码头、闸坝散落分布,人们与它们擦肩而过却常常视而不见;与此同时,各地运河两岸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河道环境整治、通航恢复、休闲公园和生态步道建设方兴未艾……此时,应该如何去理解大运河文化遗产、又应该如何去阐释它?我前往淮安,期待这座“运河之都”能够给我答案。

重新认识运河遗产的作用:

沟通过去,连结今天

历史上,可能没有哪座城市像淮安一样如此长久密切地与大运河绑定在一起,相互影响又相互成就。淮安维系了运河的运转,也享受着运河带来的财富和文化;运河的走向与畅通,也深刻影响着淮安城市的形貌和发展。

淮安非常适合去体会大运河的价值和遗产地精神。

带着“朝圣”的心态,我来到淮安清口枢纽,它是由一系列河道、闸坝、堤防等工程共同组成的大型水利枢纽,分别承担疏浚、维护和水文观测功能,体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东方水利、水运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堪称大型露天水利博物馆。清同治年间,黄河结束夺淮入海历史,改道山东入海。清口原有的“蓄清、刷黄、济运”功能随之消失,逐渐湮废。

御制重修惠济祠碑和码头天妃坝石工遗址是淮安大运河遗产的代表性遗存。坝址已经考古发掘。这是洪泽湖大堤的延伸部分,过去用来抵挡洪水,如今则承担相应的遗产展示功能。御制碑记载了当时国家对于治理河漕的重视。二者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构成部分。

位于市区的清江闸则呈现出非常繁华的景象:醒目的标识碑和导览牌提示人们这里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面上停泊着几艘归航游船;若飞桥上身着汉服的青年人在嬉笑拍照;河堤上,老人在悠闲地漫步……给人的感受是:这里的运河是“活的”。淮安赋予大运河以人气和活力,大运河仍在影响和塑造着淮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经2500多年的持续开凿、疏浚和使用,大运河成为了镌刻在大地上的可见性极强的地标。这种“可见性”在各地人们的意识中得到刻意凸显,进而成为公共标识标记。以淮安为代表,运河畔所有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始使用相同的标识,它是由汉字“运河”组成的水纹,水纹首尾连接,连续不断,象征大运河延绵不断地从历史中缓缓流向未来。

淮安“运河之都”形象:

兼容并包,攻坚克难

大运河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单纯的古代水利标本,而是有着勾连古今的纽带作用。这种古今呼应的动态过程对于阐释遗产价值、标识归纳遗产地精神非常重要。淮安一向以“运河之都”形象示人,现在,它还是江苏省率先导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识别系统工程的城市。

淮安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大运河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而言,更多化为鲜活的社会生活和认知,它仍然出现在沿线百姓生活的角落和瞬间。我相信,一座运河遗产城市真正的精神特质,一定藏在普通百姓日常的一粥一饭、一言一行中。

淮安人的饮食文化中,非常擅长做面。人们来看运河,多要特意尝一尝长鱼面。淮安的长鱼面堪称南北融合佳品:汤底是精华,要用数十种香料和药材慢慢熬就。淮扬菜讲求精致,于是黄鳝要仔细洗净去骨,然后再配上北方那种宽厚劲道的面条和各类菜码,一碗既不同于江南、又比北方口味精细的长鱼面就出锅了。吃着香喷喷的长鱼面,你会认同本地人对淮安民风的评价:“得燥湿之宜,具南北之美;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就是说,淮安居南北风气之中,各选其优而左右逢源。如今在清江闸还能见到一面照壁,上书“南船北马舍舟登陆”。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恰当准确地描述了大运河上核心功能与景观,也很好地诠释了这座兼做运河城市和遗产城市的精神性格。

吃罢长鱼面,当地的出租车司机看出我对大运河格外感兴趣,便向我推荐了苏北灌溉总渠上的“水上立交”——这是他心目中的当代淮安水运代表作。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在这里横纵交汇。历史上有超过800年的时光中,淮安都是黄河、淮河、运河的交叉节点位置,于是这里的水工措施不仅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相互适应的智慧,还体现了人们越挫越勇的意志和攻坚克难的协同意识。进入21世纪之后,在当代治理淮河的过程中,淮安也多次处理水患。面对损失,当地农民给出的回答却是“我们的损失是小事,淮河抗洪是天大的事。国家说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事实上,从清口枢纽到水上立交,从遗产遗址到当今科技工程,延续不变的是从“治河必先治淮”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传承。正是这种攻坚克难的性格成就了淮安有别于其他运河城市的精神特质。

如果重新梳理淮安的“运河之都”形象,我会给它体现出的人类共存的“兼容并包”和“攻坚克难”都投上一票。

(作者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推荐阅读
去淮安寻找运河精神 淮安一向以“运河之都”形象示人,现在,它还是江苏省率先导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识别系统工程的城市。淮安“运河之都”形象:兼容并包,攻坚克难大运河文化遗产不再只是单纯的古代水利标本,而是有着勾连古今的纽带作用。以淮安为代表,运河畔所有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开始使用相同的标识,它是由汉字“运河”组成的水纹,水纹首尾连接,连续不断,象征大运河延绵不断地从历史中缓缓流向未来。
通吕运河土方疏浚工程有序推进 据悉,为加快推进工程,通扬线通吕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开展“擎旗攻坚、百日冲刺”劳动竞赛,各参建单位克服防台防疫等客观因素影响,多次召开不同层级专题会议,调整疏浚施工方案,积极调度各项生产要素。总监办会同施工单位细排计划、周密安排,合理资源配置、强化工效分析,配备齐全、配套的施工船舶组织施工,形成了“挖、运、吹”整条疏浚施工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日出土量达到13000方,有力促进工程施工进度。近日,通扬线通吕运河通达工程完成疏浚土方29万方,占总量的50%。
通州运河核心区地标建筑全面封顶 8月27日,北京市通州运河核心区内的标志性建筑――IX-11地块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项目建设全面转入二次结构和装饰装修施工阶段。为保障施工顺利开展,中建一局华北公司建设团队采用地铁两边统一降土的方法,使两边挖土释放的应力达到平衡,以保障地铁轨道隧道稳定。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完成,穿插机电、二次结构、装修工程、幕墙工程施工。
天津西青推进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落地 相关责任单位要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坚持层层审核多层把关,打造质量过关的精品工程。区委书记李清,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区委副书记齐中波等区领导参加。李清强调,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是备受群众瞩目和期盼的大项目。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