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作为先人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很多治水、漕运、水利开发工程设施。我们的祖先创造性解决了开源、蓄水、地形、洪沙等诸多水利难题,高超的治水智慧、水利工艺,直至今日都让人赞叹不已。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北京地区运河开凿承载悠久历史
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京杭大运河(春秋至清)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整体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与大运河关系十分密切,在三千多年的建城发展历史中,由于其重要的历史、地理、军事、政治地位,在我国古代漕运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隋唐时期永济渠的开凿开启了由水道运粮至北京的历史。金代开凿了以北京为漕运中心的人工运河。元代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的实施,使北京地区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运河进入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明、清两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运河线路,到清末随着现代铁路兴起,漕运终止。
带着历史和文化积淀,大运河流淌进新时代
近年来,北京市建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实施机制,印发《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重要文件,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涉及文物、生态、旅游、景观、协同等多个方面。
截至目前,北京市文物局针对白浮泉遗址、“三庙一塔”、万寿寺开展保护修缮成果显著。白浮泉遗址作为大运河北源头。目前,北京市文物局已启动白浮泉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开展遗址范围内都龙王庙等修缮工作,并加强落实文物巡查工作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进一步盘活文化遗产。“三庙一塔”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已全面完工,完成建筑立面粉饰1551.02㎡、围墙围栏粉刷1373.87㎡、绿化用地整理5180.2㎡,其他4670㎡、地面铺装硬化740.03㎡、利用拆违后空地建成居民休闲活动区1处。“三庙一塔”景区文物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于2020年10月工程正式启动,于2021年2月19日入场实施,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通过阶段性验收,正在进行收尾工作。该工程的修缮范围为三教庙用地红线范围内,包括文庙、佑胜教寺、燃灯塔、紫清宫及院落,总占地面积 15978.79 ㎡,总建筑面积2965.04㎡,总投入4000万元,使用北京市文物及历史文化保护区专项资金。万寿寺文物保护第一个阶段完成修缮建筑面积约9297平米;第二阶段拟修缮建筑总面积1392平米,院落铺装面积7129平米。目前完成了9个殿座的大木构件更换修补、苫背墙体砌筑,7个殿座的瓦,完成量达工程总量的90%。
让“千年运河”历史和文物诉说他们的故事
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大运河遗产活起来,以大运河为骨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序展开,大运河文化空间将更好造福于民。新的运河文化地标正拔地而起,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城市副中心剧院及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全部竣工。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是以大运河作为国家治理的标志物,从国家首都的视角挖掘大运河文化精髓,建构全国性大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平台,并纳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之中。截止2021年8月,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完成混凝土结构施工,主体结构全部封顶,正在有序推进二次结构工程。预计2021年10月前完成大部分二次结构工程、部分幕墙工程。
北京市文物局考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全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组,并编制《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五年规划,除文物修缮外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文化场馆建设、水利水务工程建设等系统内容建设。重要的文化及文物工程的实施需要以对外开放为目的,文物本身承载着历史价值,公众通过参观文物及相关文化场所,是一种对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将成为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千年运河”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标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