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9日晚上,由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社主办,市文物局、通州区委区政府、市委网信办、市发改委、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文联承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物报社、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各区委宣传部和文旅局协办的2021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在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漕运码头开幕。
开幕式现场,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文博领域建设成果。
在北京城市的形成过程中,大运河(北京段)作为水利运输工程,为北京城市的建设、水系的梳理承载了重要职能。2014年6月,“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12月,北京市正式发布《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该《规划》从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个阶段,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中长期目标进行了安排,涉及文物、生态、旅游、景观、协同等多个方面。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喜人。
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
昌平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勘探总面积1.03万平方米;完成了都龙王庙围墙文物抢险修缮工作,以及都龙王庙壁画修复保护项目;加强遗址区散落石刻文物保护,对遗址内存有的6通石碑统一安放,纳入昌平区可移动文物进行管理;坚持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拆除非文物建筑,恢复文物景观。基本完成了九龙池水质治理工作,提升了九龙池水质。
通州区“三庙一塔”景区完成了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对北关大道以南区域进行了废弃建筑物拆除、垃圾渣土清理、绿化美化、完善空间布局和景观小品等工作;开展了“三庙一塔”景区文物修缮工程,对景区各处文物全面修整,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通过阶段性验收,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海淀区万寿寺完成第一阶段以中路为主的文物保护修缮工程,第二阶段修缮主要集中在东路,完成了9个殿座的大木构件修补、屋面苫背及墙体砌筑,7个殿座完成瓦瓦,完成量达工程总量的90%。此次修缮拆除了多处临建房屋,恢复了古建筑原有的风貌;清退了所有长期租赁单位,扩大了展厅面积;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博物馆的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发现的地下文物补充了研究万寿寺历史的物证。
博物馆建设方面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西北部的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城市发展以及北京服务国家首都建设的互动关系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展览内容由基本陈列“大运河与北京”(暂定名)专题陈列和临时展览构成,展陈面积约2万平方米。博物馆由主楼和观众共享大厅两座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主楼主要体现博物馆的传统功能,由藏品库房、文物修复、展览陈列、社教活动及办公区域组成;观众共享大厅则重点凸显新时期多元化的博物馆服务功能,满足开放式展览陈列、更多类型博物馆活动、特色文创配套服务等观众服务需要,实现更灵活的开放模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参观需求。目前,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预计2021年底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底工程竣工,2023年底正式向公众开放。
考古成果方面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组织在大运河沿线开展考古工作,对白浮泉、万寿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桥、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路县故城、大运河故道、小圣庙、善人桥等文化遗产的考古取得了重要成果。
2018年对昌平区白浮泉遗址周边、戏台、都龙王庙等处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考古勘探面积12000平方米,发掘面积243平方米。通过考古工作,发现了白浮泉九龙池的出水口,基本确定了九龙池的范围以及古代白浮泉的流向。
万寿寺东路考古发掘出清代虚空同体殿、静思报恩殿、西静院正房、元光门、屏门及甬路、游廊、灶等附属设施,还清理了明代、民国时期建筑基址各1处。
2007年4月,在东城区御河环境整治过程中,在靠近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发现有铺设规整的石条。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发现的古代遗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整体揭露出东不压桥。随后,根据遗迹走向和文献资料,在万宁桥和地安门东大街之间的玉河遗址,清理出元代通惠河堤岸、明代玉河堤岸及其河道、清代玉河堤岸及其河道、东不压桥及澄清中闸遗址、两座便桥遗址、玉河庵遗址和码头遗址等重要遗迹。
2017年,对西城区明清时期的西板桥及河道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西板桥遗址南北走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6.5米,拱圈净跨2米,高1.7米。河道清理长度29米,泊岸保存较好。为探讨北京中心城区明代以来内金水河水系的历史面貌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对丰富大运河文化带、老城及中轴线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在东坝地区发现的3座清代中期大、中型合葬墓,确定为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其中固伦和敬公主与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墓规模硕大,由墓道、挡券墙、罩门券、石门、门洞、棺床、金井和金券组成。此次发现是清代皇家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
2016年以来,城市副中心完成勘探近1000万平方米,发掘16.56万平方米。发现汉代城址一座(路县故城),发掘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7000余座,另外还有窑址、灰坑、房址、水井、道路、寺庙基址等多处。
在副中心发现的运河故道遗址总长约3000米,宽160至320米。该段遗迹应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以前的大运河故道。大运河故道的发现对中国古代漕运研究、运河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是元、明、清三朝大运河漕运兴衰的明证。
小圣庙遗址考古发掘出前、后大殿及北侧庙门基址共三处,北门外踩踏面一处,残存北、东、西院墙三处。根据乾隆时期通州志记载:“小圣庙,一在州北门外,一在张家湾。”目前发掘区所在地区当年属张家湾,清理的寺庙遗址应为《乾隆通州志》中记载的小圣庙。小圣庙是大运河北京段首次考古发现的祭祀河神的庙宇遗址,对研究漕运史、民俗史具有重要价值。
张家湾镇瓜厂村发现的善人桥遗址,东西券石正中的题刻显示该桥为“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陈进儒监造”,与相距仅1.4公里的张家湾通运桥题刻内容完全一致。善人桥与通运桥均为大运河水系上的重要桥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重要的水利工程遗迹,对推进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