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枣庄市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

发布时间: 2021-10-21 17:29:42 | 来源: 枣庄广播电视台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近年来,我市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不断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推动形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新模式,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约94公里,其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长42.5公里,是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通后从未断航,为我市留存了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目前,我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117处。这对做好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19年以来,我市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机遇,成立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指挥部,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了《枣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现在正加快推进编制《枣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工作规划》,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在国家5A级景区台儿庄古城,竹马会、威风锣鼓、柳琴戏、皮影这些独具大运河特色的非遗演出每天都会在古城的街巷中轮番上演,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近年来,依托运河沿岸的独特优势,我市以古城重建为载体,精心恢复重建了被二战炮火摧毁的台儿庄古城,把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等原封不动地留存,同时挖掘整理了运河传统非遗项目,把十几种沿运非遗项目引入景区,对演出形式内容进行创新打造,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相融,实现了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为拓展文旅功能,我市规划实施了占地1000亩的大运河文旅小镇,建设大运河游客集散中心、大运河码头公园、运河自驾游房车营地、直升机停机坪、大运河空中观景平台等设施,着力打造集游客集散、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服务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沿运文化新地标、宣传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为促进大运河合理利用。我市在持续改善大运河枣庄段水质,不断加强对文物本体保护和遗产区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运河枣庄段全线通航的优势,做好经济发展文章,启动了运河航道扩容工程,使大运河枣庄段航道全线由三级升为二级,运输能力扩大了一倍。原标题:《我市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


推荐阅读
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畔的江北水乡 当前,各大沿运城市都在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全力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依托资源和文化重建古城,通过建设港口、开发工业和服务业项目来挖掘利用运河文化。要了解大运河枣庄段,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境内的台儿庄古城成了不得不提的文化地标。
枣庄市挖掘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 京杭大运河枣庄段全长约94公里,其中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长42.5公里,是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开通后从未断航,为我市留存了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目前,我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117处。为促进大运河合理利用。为拓展文旅功能,我市规划实施了占地1000亩的大运河文旅小镇,建设大运河游客集散中心、大运河码头公园、运河自驾游房车营地、直升机停机坪、大运河空中观景平台等设施,着力打造集游客集散、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服务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沿运文化新地标、宣传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江苏扬州:绘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新画卷 该规划以河为轴、分级分类,从世界遗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运河遗产片区、运河遗产小镇、运河特色村落、运河生态博物馆和运河遗产线路等多层面、多角度对运河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进行规划和设计。今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大剧院相继建成开放,堪称“活态传承”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市旅游部门启动修编《扬州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坚持顶层设计,挖掘大运河世界遗产资源,打造世界运河文化特色旅游精品。
“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 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旻,中共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长金出席活动并致辞,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扬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以及中外媒体采风团记者参加活动。10月20日上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办,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中国新闻图片网、中国新闻社江苏分社承办的“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团打卡扬州”活动在扬州市运河三湾公园举行。王旻在致辞中表示,此次采风活动是第三届京杭对话系列活动之一。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