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检察蓝”保护大运河“河长+检察长”出手这个隐患终于拆除了

发布时间: 2021-10-21 17:33:44 | 来源: 扬子晚报网 | 作者: 刘浏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我们年龄也大了,修船也快做不动了,政府帮我们找到了工作,现在可以安心‘上岸’了。”近期,无锡市新吴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华军和第四检察部干警至京杭大运河沙墩港段进行跟踪走访时,听到修船作坊业主陈先生不断感慨。为落实省检察院《关于推进公益诉讼和行政检察案件办理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保护京杭大运河,今年以来,新吴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多次对京杭大运河沿线开展巡查,一次巡查中检察干警发现,位于京杭大运河沙墩港段西岸的一处修船作坊正在开展船舶维修、喷漆等经营活动,可能存在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隐患。

检察官通过对相关行政机关走访,了解到该修船作坊位于无锡与苏州交界处,地面建筑及经营活动归无锡管辖,航道管理及水上特种设备归苏州管辖。通过与属地街道和当地社区相关负责人座谈,了解到该修船作坊的形成时间较久,其开办有特定历史背景,经营者是当地村民,在开办前征得了村委和全体村民同意,为周边从事水运、打渔的村民维修船舶提供了便利。

但在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该修船作坊采取家庭式经营,设备较为老旧,安全生产管理也跟不上新规范新要求,已不符合开办条件。诉讼不是目的,该院以“案件办结,事要解决”的工作思路,决定以协调、督促的方式办理该案,推动相关问题妥善顺利解决。

该院依托“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多次与相关行政机关、属地政府等部门座谈,就修船作坊经营中存在问题以及拆除后人员安置等善后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并就该案阐明检察机关的工作思路。检察机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努力赢得了各相关部门的理解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达成了一致意见:依法对修船作坊进行拆除,属地街道负责人员安置等工作。

近日,修船作坊的建筑、设备正在逐步拆除,陈先生一家也为开启岸上新生活做准备。下一步,职能部门还将对该地块进行复绿,恢复运河沿岸水清、岸绿、环境美的生态景象。



推荐阅读
“检察蓝”保护大运河“河长+检察长”出手这个隐患终于拆除了 但在开展安全生产整治、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大背景下,该修船作坊采取家庭式经营,设备较为老旧,安全生产管理也跟不上新规范新要求,已不符合开办条件。检察机关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努力赢得了各相关部门的理解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达成了一致意见:依法对修船作坊进行拆除,属地街道负责人员安置等工作。该院依托“河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多次与相关行政机关、属地政府等部门座谈,就修船作坊经营中存在问题以及拆除后人员安置等善后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并就该案阐明检察机关的工作思路。
常州市财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化文旅融合 该基金立足常州文旅品牌特色,既深挖本地项目,又注重扩宽项目来源,为常州引进高成长性、估值合理的文旅项目,提升文旅价值链。青果巷历史街区保护与修缮项目充分挖掘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有效利用丰富民俗风貌,建设精品项目,打造文化标识,形成特色鲜明、有机联系、相得益彰的运河文化长廊,今年以来接待游客量已超180万人次。推动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已完成投资27.04亿元,其中通过债券资金投入15.5亿元。
以河兴区,济宁任城谱写“古运河、新动能”新篇章 10月18日上午,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之“雅宋韵致千年运河”2021“爱上大运河”大型跨省全媒体行动走进济宁市任城区,活动将通过“幸福照相馆”展现运河沿线居民的幸福生活,以西子国乐、宋韵文化为抓手,把江南的丝竹雅韵、宋韵文化与济宁任城区“运河记忆”文化旅游项目结合,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展现古往今来的生态文化景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助力打造人文运河、生态运河、魅力运河。这里文化繁荣,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独具特色的汉唐文化,交相辉映,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素有“运河之都、济州古城”之美誉。“运河书屋”、段玉鹏艺术馆、“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一个个新的运河文化地标拔地而起。
江北水乡枣庄用活“运河资源”构建“黄金水道” “千年运河千里行”中外媒体采风活动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主办,邀请中央、地方、部分境外媒体和海外社交媒体组成采访团,从北京启程,经山东枣庄、江苏扬州,行程约1300公里抵达浙江杭州。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等主办、日前于北京启动的“千年运河千里行”暨“爱上大运河”中外媒体采风活动,18日抵达山东枣庄,探寻江北水乡的运河风情。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流经北京、天津两市及冀、鲁、苏、浙四省,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