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打造系列运河主题精品体育赛事

发布时间: 2021-11-29 16:43:03 | 来源: 姑苏晚报 | 作者: 刘晓平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走,去运河边走走。”近年来,去运河步道打卡成了浒墅关人最热门的休闲锻炼方式之一。同时,伴随着辖区以“大运河”为核心,强化体育赛事运动基地建设,打造系列运河主题精品体育赛事,浒墅关大运河文化带再添新活力。

这几天,要说哪里最美,大运河沿岸风光独好。这个时节在运河畔走一走,看看树叶青黄交接的浪漫过程,用相机捕捉下一份秋日的美景,成为浒墅关人的享受。在一些老浒关人眼里,多年来,运河承载着他们的快乐生活,早晨起来,去大运河边“走运”,是运河人家最具特色的晨练方式之一。跟着他们,从浅湾步道一路走,经过兴贤桥、浒关桥、南津桥……一条大运河串联起了城市的古韵今风,还原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江南水乡生活。走到文星走廊段,对岸就是文昌阁景墙上面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等字体,字体的演变史,让大家在休闲中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了解到,运河健身步道浒墅关段,去年底全线贯通。这是一条集文化特色与休闲、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颜值生态绿廊。步道总长12.1千米,其中东岸7.2千米,西岸4.9千米,分段打造不同主题和风格景观绿化效果,实现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多角度、多层次融合。

共赏一路美景,走出健康和快乐,在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领略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和深厚,事实上,推动以大运河为中心,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群众身体素质,浒墅关一直在努力。

今年浒墅关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举办“犇腾·运河”首届运河文化艺术,开启全民健身节系列活动,强化特色、打造品牌,组织多场围绕,运河文化的群众体育赛事。一系列运河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让浒墅关成为了一座活力四射、激情动感的运动之城。

“运河+旅游”,让运河产业发展有了源头活水;“运河+体育”,让运河文化有了内容IP的新供给。“群众参与程度十分高涨,不少活动的名额都需要‘抢’。明年,我们还将计划打造更多的精品赛事,把大运河系列赛办成百姓喜欢的品牌赛事,让体育为浒墅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增添活力和动能。”浒墅关相关负责人说。




推荐阅读
明年7月后或可从北京坐船到河北 第二批是行政办公和一些企业,特别是运河商务区边上一些高楼已经拔地而起,虚位以待,我们正在推进,争取明年到后年第二批行政机构搬到副中心。崔述强说,在行政办公方面,第一批北京市的主要党政机关,包括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协还有相关的35家部门165个单位第一批搬到了副中心,有15000人左右。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崔述强介绍,京杭大运河40公里、河北段21公里已经通航,我们现在正在做连接这两段运河的工作,到明年7月以后,到夏天就可以从北京坐船到河北,整段航行60多公里。
巴拿马运河:你的荣耀我的悲伤 而要理解运河区的人口外迁,就必须了解20世纪之初巴拿马运河重要的象征意义,以及美国对拉丁美洲尤其是对拉美热带地区的设想。越是深入探究历史的真相,作者就越发意识到美国在造成巴拿马运河区当地人悲剧上有着不可推卸责任,“这本书讲述的不是一部美国科技的成就史,而是一段以运河区人口外迁为结束、充满了疑虑和失败的历史。在美国人的眼中,这是一群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野蛮人,需要像美国这样代表着西方文明的国家进行改造。
因河而生因河而盛——天津传承千年大运河文化再续辉煌 令杨鸣起等一大批参与大运河文化传承保护的人士兴奋的是,今年4月,天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方案获得通过。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不仅如此,任吉东介绍,迄今在天津发现的大运河相关历史遗存有二百余处,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古驿馆等。陈官屯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陶梦振介绍:“自开馆以来,该馆已经接待海内外游客30万人次,成为群众感受运河魅力的窗口。
高质量推进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 “长江与大运河‘一横一纵’在江苏交汇,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为江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共同造就了江苏的繁华。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资源广泛庞杂,文化知识浩如烟海,需要分门别类加以搜集与梳理。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