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渺渺漾天光,泻入溪桥喷玉凉。一片蝉声万杨柳,荷花香里据胡床。”这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描写大运河美景的诗句。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作为沟通中国南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沿岸城市兴衰与之息息相关。
清口枢纽、双金闸、洪泽湖大堤淮阴段……丰富的运河遗产,璀璨的文化珍宝,诉说着淮阴千年的历史。大运河淮阴段,沿线分布着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14%。2000多年来,大运河淮阴段随运河饱经风霜、再度辉煌。
●运河开凿兴城市
在漫长岁月里,京杭大运河历经4次改道才形成了今天的模样,但淮阴段一直是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然后经由泗水北上争霸,泗口成为其首先控制的咽喉。”淮阴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徐业龙说。后历经数百年发展,淮阴(今马头镇甘罗城)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并与淮泗交汇处的泗口镇、邗沟入淮末口的北辰镇,共同构成了淮水下游的最大城镇群。“其中淮阴最为繁盛,是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军事要冲。‘淮阴市’也成了秦汉古籍中所能见到的少数几个‘市’之一。”徐业龙说。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因为战火频仍,大运河淮阴段的作用主要还是体现在军事上,但对农业开发也有一定作用。”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朱维明说。
公元7世纪初,隋朝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西至长安、北到涿郡、南达余杭的南北大运河。唐宋两代,汴水、泗水与淮水交界的南北水上交通枢纽地位,保证了淮阴的繁荣,众多名人北上南下经过留宿此地,留下大量的诗词歌赋名篇。淮安在黄河、淮河与长江,以至钱塘江间水运枢纽地位得到加强,淮阴、楚州、泗州等城市居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运河治理忧人心
淮安,意为淮水安澜。淮安的清晏园、镇淮楼都寄托着千百年来淮安人民对淮水安澜的期盼。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与淮河在清口曾平稳交汇,漕运通畅,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决口却改变了这一状况,也改变了漕运以及淮阴的历史。徐业龙介绍,决口的黄河裹挟着泥沙奔腾而下,夺泗水水道直扑清口而来,入清口后夺淮河水道入海,形成黄河夺淮局面。至明初,黄河夺淮大势已定,淮安清口以下黄淮合流,水患频繁,时常危及漕运安全。自此,浩大的治水工程在黄、淮、运交汇之处的清口拉开序幕。
为保证漕运畅通,明清两朝自潘季驯大修高家堰、修建洪泽湖大堤开始,在以马头镇为中心、北至杨庄、南至武家墩、西到吴集一带,与多泥沙的黄河展开了270余年的较量。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年(1576年),河决崔镇,清口淤塞,高堰堤大坏,潘季驯筑堤修浚。明万历年间,清口水利枢纽的格局基本形成。由于潘季驯对黄、淮、运进行了大规模综合治理,使得大运河淮阴段相对稳定了一个时期。
●运河故事谱新篇
“大运河淮阴段的开挖、修筑、完善、疏浚和通航的历史不仅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做好运河保护文章、留住文化根脉,具有重大意义。”徐业龙说。
如今的大运河淮阴段,经过不断推进河道修复、河道综合整治、景观绿化等工程,处处洋溢着生机。对大运河淮阴段的保护除了建设保护工程、聘请专门的看护人员,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树立保护意识。目前,运河沿岸群众已形成自发的保护意识,来往游客也对千年运河古遗存心存敬畏,倍加爱护。
做好利用的文章,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方针,把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让大运河继续为人民造福。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李德楠认为,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很有意义,推进大运河保护与利用有益于淮安城市复兴。
如今,淮安如火如荼地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淮阴段从五河口至与洪泽区交界的侯二门,全长约23公里。全段以规划编制为先导,以特色打造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打造“一带两区三园一集群”,统筹推进区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目前,位于淮阴区马头镇京杭大运河南侧的“华章·大角牧风”特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有序推进。该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占地约1.3万亩,致力打造集农业、旅游、研学、文化、商娱、康体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现代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叫响大运河百里画廊淮阴段特色品牌,淮阴正应“运”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