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聚焦大运河江苏段文旅建设 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成果获肯定

发布时间: 2022-06-16 17:00:58 | 来源: 人民论坛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近日,由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文正智库院长芮国强教授执笔的研究报告《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千年运河”品牌——关于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强链的政策建议》获江苏省领导肯定性批示,这是文正智库成立以来又一重要成果。

近年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宝贵资源,成为摆在各运河城市面前的一项重要历史课题。江苏是孕育中国大运河的摇篮和核心遗产区域,作为“运河大省”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芮国强表示,文旅产业链长、吸纳就业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加快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强链,将使沿线人民从这条致富河、幸福河得到更多滋养,对保护利用大运河流域文化遗产、促进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报告指出了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强链应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相结合,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健全产业体系,打造特色品牌。重点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着力培养文旅特色品牌、强化文旅及关联产业体系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打造“千年运河”品牌的政策建议。报告提出,苏州持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带建设,多角度挖掘展示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助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精彩苏州段,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的相关做法值得借鉴。

苏州城市学院由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转设而来,是苏州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社科界的新生力量。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于去年8月成立,同年12月成功入选苏州市新型智库,是学校转设后创设的第一个开放、多元、广纳各方人才的研究平台。智库重点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研究成果,提出了一批针对性、可行性、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与认可。此次呈报的研究报告获江苏省领导批示,是文正智库立足长三角、深耕重点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下一步,文正智库将进一步打造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产品,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理念,为苏州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贡献智慧力量。(苏州城市学院包晨婷)


推荐阅读
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宣布对部分过往船舶实行通行费减免 5月1日,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发表声明称,该运河4月营收创单月历史新高,达6.29亿美元。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同时宣布将液化石油气运输船的通行费减免期限延长至2022年年底,减免幅度从20%至75%不等。运河管理局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该运河5月货运量同比增长23.6%,过境船舶数量同比增加12%。
聚焦大运河江苏段文旅建设 苏州城市学院文正智库成果获肯定 近日,由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文正智库院长芮国强教授执笔的研究报告《挖掘特色文旅资源打造“千年运河”品牌——关于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强链的政策建议》获江苏省领导肯定性批示,这是文正智库成立以来又一重要成果。重点从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着力培养文旅特色品牌、强化文旅及关联产业体系建设、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打造“千年运河”品牌的政策建议。芮国强表示,文旅产业链长、吸纳就业多,是典型的富民产业,加快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文旅产业强链,将使沿线人民从这条致富河、幸福河得到更多滋养,对保护利用大运河流域文化遗产、促进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淮安百里画廊绘就运河新画卷 建设中国水工科技馆、打造板闸遗址公园、提升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淮安正积极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公园建设,聚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特质、时代特征的“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品牌和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里运河文化长廊“四行”系统提升项目山阳湖段千舟过闸传承中华水工文化在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山阳湖景区,全国首个以“水工”为主题的科技馆——中国水工科技馆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据淮安市文旅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中国水工科技馆项目一期工程,板闸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
大运河京冀段月底通航香河准备好了! 与此同时,香河县展开了“焕彩运河”亮灯工程。在运河沿岸谋划了民俗风情小镇建设,小镇将突出弘扬运河文化,集中打造民俗体验、文化创意、加工仓储三大板块,以及古渡春荫、渡口遗址公园等精品节点,再现千年运河盛景。6月的大运河香河段中心码头和运河小岛风光旖旎,美丽如画。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