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首都博物馆向全球发出“征集帖” 留住大运河及北京历史文化记忆

发布时间: 2022-08-02 16:48:07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首都博物馆本馆目前已启动常设展陈提升改造工作,30公里之外,坐落于城市副中心“绿心”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2023年底,首博一东一西两馆展陈将同步揭开面纱,向公众开放。7月30日,首博面向全球发出“征集帖”,征集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等相关文物展品。

据介绍,首博正在推进本馆和东馆展陈策划与设计。两馆展陈紧密配合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诠释“都”与“城”的关系。本馆展陈以“都”为核心,东馆展陈以“城”为核心,珠联璧合又各具特色,合力展示古都北京辉煌灿烂的七十万年人居史、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七十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史。

首博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博东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城市发展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讲好北京故事。通过基本陈列、专题展、开放展示和临时展览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文化盛筵。

在首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家刘世昭向首博捐赠了自己骑行拍摄的千余张京杭大运河照片。1981年,他同搭档从北京出发骑自行车沿京杭大运河采访拍照,2016年,68岁的他又一次骑自行车拍摄京杭大运河,想用图片的变化进行时空对比,留住大运河的记忆。“四十年来,镜头中的大运河发生了巨变,人民生活、水体保护、两岸文化遗产保护等是最直观的变化,但也遗憾地发现一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产在镜头中逐渐消失了。”刘世昭说,希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出这些大运河照片后,能唤起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事业中来。

为了留住大运河及北京的历史文化记忆,首博面向全球征集相关文物展品,包括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关文物展品;京津冀协同发展相关文物展品;其他符合本馆征集方向的文物展品等。征集文物展品的形态包含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文物、物证、标本、出版物、复仿制品、拓片,以及照片、视频、录音、3D扫描等影音文件。征集方式包括无偿捐赠、购买、借展。

首博还进一步完善了回馈捐赠者权益,呼吁社会各界无偿捐赠。捐赠者(包括个人与机构)将享受证书表彰、永久记录、公开致谢、免约参观、讲座专席、消费打折、每年可预约提看一次捐赠藏品等权益。


推荐阅读
让大运河成为最具魅力的生态名片 美丽的吴桥运河公园。近年来,运河沿线的吴桥县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大运河畔风光旖旎,运河明珠熠熠生辉。
首都博物馆发“征集帖” 留住大运河及北京历史文化记忆 为了留住大运河及北京的历史文化记忆,首博面向全球征集相关文物展品,包括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城市发展相关文物展品。7月30日,首博面向全球发出“征集帖”,征集大运河历史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等相关文物展品。▲首都博物馆本馆首博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博东馆将从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城市发展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角度,诠释和弘扬大运河文化,讲好北京故事。
大运河济宁段资源精彩亮相 其中“老城拾遗”重点推介竹竿巷、纸坊街、东大寺、太白楼、浣笔泉、夜游秀水城、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夜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大运河济宁段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彩的旅游资源、悠久的历史人文和包容开放的好客特质。本次“美丽中国”线上系列推广活动紧扣大运河、博物馆、美丽乡村等主题,通过讲解配合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各地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新风貌。“鲁风运河”主题推介中,微山湖景区、南阳古镇、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曲阜楷木雕刻、太白楼、北湖旅游度假区、太白湖等分别亮相“在文化长廊中一览大运河山东段沿线文化遗产”“在非遗腔调中一观山东民俗千姿百态”“在御风律动中一闻运河沿岸十里荷香”“在烟火韵味中一品运河历经时光沉淀舌尖风味”“在老城拾遗中一睹千年运河峥嵘往昔”五个专项文旅产品。
一体化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保障两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资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重点打造可观可体验的特色游览线路。传统利用区延续传统文化空间,建设长江与大运河宜居家园,修复与长江、大运河紧密联系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并适度文旅开发。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