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是杭城古桥中最长最高的三孔石桥 省轩 供图
一水连南北,文脉贯古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已然八载,这个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悠悠岁月中承载着古今文化的传扬。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下,各项保护工作整体规划、有序推进。2019年2月,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2020年4月,《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应声落地,这标志着浙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启动。
作为大运河的共建共享者,两年多来,浙江是如何做好保护、利用、传承3篇文章的?
一廊两片四区多线
2022年1月,浙江为了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彰显浙江大运河独特魅力和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示范担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发布,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明确并且细化的指向标和任务书。
大运河浙江段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至今仍发挥着航运、水利和行洪等功能,在中国大运河中占据重要地位,承载着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生命力、浙江文化活力的重大历史使命。
《规划》提出按照“河为线、城(园)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思路,以文化为引领,构建“一廊、两片、四区、多线”的空间格局。根据规划,到2023年底,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初步成果将显现;2025年底,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范围内,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标志性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效益,形成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浙江“重要窗口”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在《规划》的总体部署下,今年运河沿岸各个重要城市相继响应做出积极动作,杭州、宁波、湖州等城市相继出台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方案。同时,一系列强有力的法规政策接连实施,成效颇丰。
天眼守护活化遗产
大运河浙江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共有5段河道,长327公里,流经5个设区市,有13个遗产点,涉及遗产区26.58平方公里,缓冲区103.59平方公里。
动态的世界遗产如何保护?2020年9月24日,《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也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立法,为有效保护大运河提供了法治支撑。
《条例》施行一年多来,浙江坚持“保护优先、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对大运河遗产区、缓冲区以外的核心监控区的开发利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以及国土空间管控的统筹协调。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已实施大运河岸线保护整治工程项目1240个、投入资金41.53亿元,接待人次5105.9万。
2022年6月21日,第二届浙江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在运河古镇聚集区南浔启动。南浔古镇被誉为“江南古镇的封面”。位于南浔古镇东大街38号的金氏承德堂,是南浔近代丝商“八牛”之一——金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建造的。经过修缮,金氏承德堂从名门故居到南浔家风传承馆,迎来了全新蜕变,遵循“修旧如故,保持原貌,以存其真”的文物维修原则,对其修缮和保护利用。丰富的图文和实物资料,让从古到今的家风故事如同一幅流动的画面,呈现在每位游客面前。金氏承德堂只是一个缩影,南浔古镇遗产区面积达0.92平方公里,占古镇总面积的42%,在精心保护和修缮下,保存着原貌肌理和原始生态系统。
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浔小莲庄修缮二期工程、尊德堂修缮二期工程、頔塘故道河道古桥修缮工程、桐乡崇福运河文化历史街区——横街保护整治项目、湖州双林三桥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工程等已实施完成。
不仅如此,文化遗产保护“天眼”——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在今年6月上线。
据悉,该系统综合运用地理信息、遥感监测、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一个界面纵览(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基础数据,横向协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水利等多部门数据,并贯通国家、省、市、县四级管理体系,以数字化改革赋能世界遗产保护,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大运河(浙江段)保护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
新文化地标“沿河而生”
拱宸桥、富义仓、长安闸、绍兴古纤道这些历史遗迹历经风霜雨雪,仍诉说着沿岸劳动人民的水语船说。运河流淌至今,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乘坐水上巴士考察大运河杭州段时曾这样嘱托过。今年的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努力打造成为浙江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
周末,在新建成的大运河亚运公园里,孩子们在儿童乐园里荡秋千、走平衡木、滑滑梯,年轻人踏在滑板上来回穿梭,老人们在阴凉处跳着欢快的广场舞,一系列迎亚运的测试赛事在这里成功举办……这里已成为运河沿岸居民运动和休闲的天堂。同样在杭州大运河边,小河支路和长征桥路交叉口的东侧,一个由油库改建而成的小河公园的建设已经接近尾声。据项目负责人介绍,工业遗存油罐被保留了下来,变身展陈创意空间,老仓库也被重新利用。大家可以坐船游运河、赏美景,也可以沿着游步道,一路通到大城北。
从绍兴古城出发,沿着凤林西路,行至与柯桥区交界处,就是大运河国家重点项目浙东运河文化园。绍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浙东运河文化园建筑主体已经基本完成,建筑形态以百舸争流的形象整体出现,同时以一只白鹭形态的轴线整合起来。千年运河水在博物馆边上缓缓流淌,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建成后将成为绍兴的又一文化新地标、市民打卡的旅游胜地。
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大运河沿线重点文旅项目有70个,投资总额达1300亿元,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度假休闲旅游等项目,其中盐官古城、桐乡濮院、绍兴黄酒小镇等项目总投资均超50亿元。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嘉兴南湖天地、绍兴柯桥古镇等项目相继开业运营。
运河之歌奏响世界
运河是一个载体,它不仅是古代航运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纽带。去年底,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在杭州举行。活动包含了主论坛、大运河庙会、大运河国际诗歌节等“1+8”场活动,集政产学研成果发布、专家研讨、文化交融、艺术雅集、文旅推介等于一体。通过唱好“双城记”、带动全流域、面向全世界,进一步助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塑造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运河文化要流动起来,不仅要联合南北主要城市,还要流向大海,走向世界。浙江连续几年举办“中国大运河国际钢琴艺术节暨郎朗杯钢琴大赛”“中国大运河庙会”“乌镇戏剧节”“新年祈福走运”等一些大型运河文化品牌活动,深入挖掘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扩大了运河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接下来,浙江还将借助承办杭州亚运会的契机,开发骑行、健步走、马拉松、龙舟等大运河体育旅游产品,开展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品牌体育赛事,让运河文化和亚运文化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让运河文化通过运动赛事走向国际。
人间烟火氤氲文化之河
大运河文化是家国情怀,也是人间烟火。今年暑期,杭州上塘古运河景区夜游项目票房火爆,周末更是场场爆满。游客们在盛夏的夜晚乘着游船在上塘古运河欣赏了一出穿越千年的运河故事。整场演出提取秦、隋、唐、宋直至今日的8位历史人物阐述“七运上塘河”的隽美华章,用水秀光影书写运河文化故事,促进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自去年上演以来,《如梦上塘》累计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平均上座率达75%,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项目。
以大运河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运河边的人们》今年8月1日开始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运河边的人们》将视角立足当下,以大运河岸边的东江市为叙事载体,通过治理河道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完成世界申遗,打造大运河旅游金名片,树立城乡共同富裕样板等一系列事件,多维度讲述了新时代运河沿岸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故事。《运河边的人们》作为向党的二十大献礼重点剧目,已被国家广电总局列入“我们的新时代”重点电视剧片单。
大运之河,新路长歌。交响乐《中国大运河》、舞剧《遇见大运河》、话剧《运河魂》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文艺精品相继推出,其中《遇见大运河》已在全国各地沿线城市巡演150多场。运河文化产品的内容创作、表现形式不断创新,成了浙江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数字引擎加速流向未来
在浙江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数字变革也将成为牵引撬动运河文化交流传播的新引擎。2022年7月底,“运河文化数字云平台”项目进入立项申请。“‘运河文化数字云平台’项目立足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运河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是一个创新数字化平台,通过集成运河沿线的人、景、诗文、历史遗存等文字、图片、视频数据,关联形成虚实结合的运河文化数据库,提供多样化的数字内容,打造一系列运河文化数字文化服务和产品。”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探索创立运河文化数字化平台助力运河文化传播,力争探索形成运河文化融合发展的浙江模式、浙江经验、浙江样本,为我省落实“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求,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提供新路径。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大运河是文化之河、也是旅游之河,是国家战略,也是地方任务,是历史文化,也是当代生活。”浙江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改善百姓生活,打造走向共同富裕的运河任重道远。
诗画千年,流金运河。乘风破浪,盛世之歌。大运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这条积蓄着无数劳动人民汗水和心血的千里长河,在未来必将书写出更豪迈壮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