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京杭大运河河北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

发布时间: 2022-09-02 16:46:28 | 来源: 央广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9月1日,京杭大运河河北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再现了“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这是自上世纪70年代沧州市大运河船舶停运以来首次恢复通航。

游船行驶在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央广网发孔超摄)

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沧州8个县(市、区),绵延216公里,是沧州的“母亲河”和文化之根、文明之魂。近年来,沧州市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308公里堤顶路及绿色生态廊道实现全线贯通,清风楼、朗吟楼、南川楼重现三足鼎立风采,百狮园、运河公园成为市民亲水休闲好去处,即将竣工的园博园、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大化工业遗存将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大运河从“地理空间”正在加速向“文化空间”跃升。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庆祝开航(央广网发何学林摄)

京杭大运河是贯通南北的“黄金航道”,沧州段蜿蜒流淌、宛若玉带,特别是中心城区段保存完好,九曲十八弯、沿途多遗迹、处处是风景,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通航的最佳航段。乘着国家对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的东风,沧州市大力开展中心城区河道清淤疏浚,实施绿化提升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成航道13.7公里、旅游码头12个、步行景观桥6座,打造了城市精彩中轴线、擦亮了千年运河“金色名片”。沧州市将以此次通航为新起点,深挖运河文化内涵,打造重点示范工程,培育文旅精品线路,努力建设一条与大运河的历史地位、资源禀赋、时代要求相匹配的高水平文化带。


推荐阅读
大运河常州段绿色航运整治开工 常州段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护岸工程、土方工程、航标工程、桥梁工程、智慧运河工程(外场设施建设),以及锚地、水上服务区功能提升、保障体系建设等配套工程,整治里程49.372公里,概算总投资1.93亿元。其中,该项目年内计划完成航道工程(护岸工程、土方工程)主体工程建设,以及完成智慧运河工程(外场设施建设)、锚地、水上服务区功能提升工程,完成年度投资目标4000万元。记者从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获悉,8月29日,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江南段)常州段全面开工建设。
运河宿迁港2022年完成10万标箱吞吐量 宿迁港水路运输航线的开通,改变了宿迁过去传统的公路运输模式,大大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目前,宿迁港的服务功能已形成“立足三县两区、辐射苏鲁豫皖”的格局,辐射半径达200公里,为宿迁市进出口企业融入长三角、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一条高效快捷的物流大通道。目前已开通宿迁至太仓、南京、连云港等5条集装箱航线,每周班次达40个以上,保障了全市400余家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
大运河示范带242个村庄年底前全部打造成市级美丽乡村 记者从沧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沧州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两岸1公里范围内的242个村庄为重点,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市场运作、连片打造、分步实施,大力开展大运河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行动,将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新提升。依托运河文化、特色农业等优势,培育发展乡村观光旅游、现代民宿、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打造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深入挖掘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发扬乡村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文化,总结提炼具有沧州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在改造提升房屋功能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机融入,加强古村、古宅、古树、古井保护,培育具有文化底蕴、彰显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爱上大运河 千年古镇行”在通启动 张家湾喽……”昨天,随着原生态“运河号子”再次唱响,2022“爱上大运河千年古镇行”大型融媒体行动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正式启动。据了解,此次“爱上大运河千年古镇行”融媒体行动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等单位主办,通州区融媒体中心、通州区张家湾镇政府等单位协办。杭州市临平区的崇贤瑶音古琴、河西埭村皮影戏、临平江楠糕版艺术和同福永酿酒的传人,以及通州区手工毛猴、靛庄景泰蓝、雕漆制作的传人现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