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流淌千年的大运河

发布时间: 2022-10-08 16:38:46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市民在京杭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交汇点的万宁桥上眺望什刹海(2022年9月28日摄)。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陈钟昊摄

市民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京杭大运河上进行赛艇比赛(2022年9月18日摄)。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游船驶过大运河京冀交界处杨洼闸(2022年6月24日摄)。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这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三湾景区(2022年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这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三湾景区(2022年5月25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这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2年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这是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2022年5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行驶在大运河上的货船通过杭州拱宸桥(2022年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居住在大运河周边的杭州市民乘坐“运河”号水上巴士出行(2022年9月29日摄)。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从杭州西兴老街流淌而过的浙东运河(2022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从杭州西兴老街流淌而过的浙东运河(2022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货船行驶在大运河杭州段(2022年5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大运河,沟通南北,贯通古今,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在以水运为主的年代,大运河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润泽一方百姓。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运河沿途省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等统筹谋划,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新生机。新华社记者江汉摄


推荐阅读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古老运河 时代新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举措在运河沿线全面实施。如今,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正加快打造,“千年运河”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光彩。依托丰富的文化遗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加速形成。
江河奔腾看中国丨流淌千年的大运河 如今,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新华社记者江汉摄。新华社记者江汉摄从杭州西兴老街流淌而过的浙东运河(2022年9月27日摄,无人机照片)。
京杭大运河:古“运”新韵,景美人和 在京杭大运河南端的杭州市拱墅区,由旧工业遗存改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与相邻的世界文化遗产点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互为依托,共同承载着厚重的运河记忆。进入新时代以来,生态治理、文脉保护、产业升级……保护、传承、利用开启新篇章,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新活力,大河南北,景美人和。现在,各个运河城市又在运河两岸形成了生态景观带、文旅资源带,兴起了文化创意、科技设计等新兴产业。
擦亮文化名片 大运河重现“星”光灿烂 ——中国二冶路桥分公司练市镇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建设纪实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中国二冶路桥分公司练市镇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工程兢兢业业耕耘在江浙这片热土,怀揣“冶金建设国家队”服务人民、铸就精品的热望,在千年运河历史的洪流中描摹出浓墨重彩的新时代画卷,为区域经济发展及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续写崭新诗篇。由中国二冶路桥分公司承建的练市镇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地处湖州市南浔区,唤醒民族记忆,勾勒历史年轮,款款讲述运河邻畔的瑰丽千年。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