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境内外媒体记者赴副中心参观采访 大运河上观胜景 “会客厅”里看发展

发布时间: 2022-10-14 16:55:00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走进运河商务区感受城市副中心金融和商务服务的发展;乘船徜徉运河之上,感受大运河千年古道的魅力;站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月岛闻莺景区观景台上,俯瞰天然氧吧的和谐生态;走进三大建筑,畅想文化艺术的极致体验……昨天,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组织境内外媒体记者赴副中心参观采访,一同见证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和变化。

昨日下午2点左右,记者们的城市副中心之行的首站,就是运河商务区“两区”展示会客厅,是集“两区”政策发布、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展览展示等于一体的综合功能体。作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金融创新和高端商务服务功能的主要承载区,运河商务区目前的发展速度和未来潜力令不少记者感到惊喜。“运河商务区,是副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发展金融科技潜力很大”。来自澳门月刊北京站的齐继革相信,“两区”建设会为通州带来更多的新机遇。

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入驻办公,北京绿色交易所将于近期正式开业……当了解到运河商务区已经成为各类优质资源云集、备受青睐的创业高地和投资热土时,在国外生活了30年,来自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的胡宪感慨,真没想到以前落后的通县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会如此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看到那么多的国际大公司都落户通州,政策也这么好,真是很有潜力”,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她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朋友们介绍到城市副中心来开公司、办企业。

随后,记者们从大光楼附近码头乘坐游船,一路南下,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在游船上,只见记者们一边欣赏大运河两岸秀丽的景色,一边感叹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环境之美。胡宪举起手机一直不停拍照,想留住这些美好景色。她告诉北青报记者,现在大运河美得都不敢认了,“真是令人惊喜”。“大运河河道很宽,沿途看到河面上有很多野鸭子、白鹭在玩耍,游船在水面上穿行非常惬意。”齐继革在赞叹运河之美的同时还提出建议,希望城市副中心可以利用大运河这条美丽的河流发展夜经济,在市民休闲放松的时候,享受城市夜生活的美好。

走下游船,记者们登上大运河森林公园月岛闻莺景区的观景台,站在这里沿运河而建的万亩大运河森林公园便可一览无余。宽阔的河道,茂密的树林,不时从头顶飞过的喜鹊,都在向境内外的记者们展示着副中心的生态面貌。记者们纷纷举起相机,迫不及待地与这美好的生态景观合影留念。不少记者还感慨在城市副中心居住的居民就像生活在花园里一样。

时间飞逝,此次记者们副中心之行的最后一站,便是城市副中心正在打造的市民高品质文化服务聚集地“三大建筑”,即城市副中心剧院、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记者们纷纷表示,明年建成的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后,必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成为市民共享的“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市民可在万亩景观林与亭台楼阁之中感受自然环境与人文休闲的有机融合。


推荐阅读
运河时代重启 济宁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济宁开“北方内河航运中心”这个局,通过京杭大运河链接长三角和京津冀这两大城市群,北方货运格局或将一变,进而改变地方产业发展格局。这也是山东上下一直关注的热点:通过借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的水,京杭运河能否全线通航,小清河和京杭大运河能否链接。但济宁要建设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改变和引领中国内河运输格局,打开更广阔的产业天地,必须“借水行舟”,这里的“水”,就是中国的超级工程、南水北调的水。
大运河上观胜景 “会客厅”里看发展 站在大运河森林公园月岛闻莺景区观景台上,俯瞰天然氧吧的和谐生态。走下游船,记者们登上大运河森林公园月岛闻莺景区的观景台,站在这里沿运河而建的万亩大运河森林公园便可一览无余。走进运河商务区感受城市副中心金融和商务服务的发展。
夜游运河 十座桥梁十种风情 解放桥灯光设计以代表血与火的大红色来表达对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战士的悼念,让解放桥夜景成为沧州的红色教育亮点之一。海河桥灯光设计以日出东方、海上灿烂霞光为意向,形成沧州运河独有的色彩,欢快明朗的光色倒影在运河之上,呈现出朝霞印河的奇妙景观。九河桥(步行桥)的亮化,以图案的形式将九大河流的名称显现出来,市民和游客可以通过夜景,深入了解沧州的地理人文。
大运河文化在杭州的上新和怀旧 历史角度的桥西,是大运河船埠文化的章节,是北关夜市的现场,是“小上海”的风云录,是杭州百年工业的序幕地。可能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寻一份“活着的文化遗产”。在桥西历史文化街区遇见温软里弄和时代硬朗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是另一种气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