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枣庄列入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

发布时间: 2020-04-15 09:29:46 | 来源: 大众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经山东省政府同意,近期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根据《规划》,山东省枣庄市被纳入沿运规划拓展区5个市之一,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入选规划核心区。规划实施期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

《规划》起草期间,结合省有关通知要求,枣庄市发改委会同各区人民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调研,大力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向省有关部门建言献策、汇报争取,将相关建议纳入《规划》。

《规划》要求要按照重点突破、融合互动、整体推进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区,统筹推动拓展区和辐射区建设,形成核心区引领、拓展区融合、辐射区联动的发展格局。枣庄市被纳入沿运规划拓展区5个市之一,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入选规划核心区。

《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枣庄市在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在空间发展布局方面,要突出古城特色、红色文化、鲁南文化,打造“活着的运河”和沿运独有、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闲区;二是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方面,实施台儿庄古城、古运河组团式保护工程,加强滕州书院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全面提升遗址遗迹保护展示水平;三是在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方面,台儿庄古城在现有景区基础上,按照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定位,建设大运河文化展示中心;四是在推进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方面,重点推进实施湖西航道和韩庄、万年复线船闸、台儿庄和微山三线船闸工程,进一步提升航运效能;五是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方面,加强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台儿庄区运河两岸绿化提升、京杭运河枣庄段运北旅游大道绿化的滨河防护林生态屏障建设;按照湿地公园等建设模式,推进台儿庄运河国家湿地公园、滕州滨湖国家湿地公园、蟠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微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规划建设,打造滨水自然生态景观;六是在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提出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我市运河古镇记忆旅游、世界遗产经典旅游、水利文化科普旅游、美丽乡村生态旅游、红色文化追忆旅游等5个重点旅游产品和路线入选。

推荐阅读
无锡地铁4号线贯通大运河 经过近200天的不懈努力,近日,无锡地铁4号线一期黄巷站至盛岸站盾构区间右线隧道顺利贯通。地铁建设单位负责人介绍,若在穿越过程中参数控制不当,极易造成河水贯通、土层坍塌的风险。区间线路出黄巷站后沿凤翔路直行,侧穿凤翔苑、丽新路引桥、公交车维修基地及凤翔路高架,下穿京杭大运河及驳岸后到达盛岸站。
东莞桥头镇东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工程进展良好 据悉,工程位于桥头镇东引运河流域范围,计划新建污水管道总长54.28km,其中新增次支管网长32.24km,雨污分流管长10.71km,错漏接改造11.33km。东引运河流域次支管网完善工程完成后,主要功能是补充管网建设,建立两套雨污排水系统,为排水户的雨污分流接驳提供条件。为了保障东引运河流域樟村国考断面水质达V类水,根据市运河指挥部下发的《2020年樟村断面水质达标工作情况进展评价表》和《2020年樟村断面水质达标桥头镇工作任务清单》,从2019年年底开始,东莞桥头镇启动引运河流域樟村断面综合治理工程-污水管网完善工程。
古时大运河与通州“抗疫” 在史料中,崇祯十三年、崇祯十四年都有疙瘩病的记载。”因为传染性强,崇祯十六年通州所记的“疙瘩病”,不可避免地也出现在昌平、河间等地方志书。再有《民国通州志要》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通州霍乱流行”,当时的《大公报》记这次霍乱“始发于塘沽”,可见这场瘟疫是由天津传到通州的,虽然此时大运河的漕运已经几乎废弃,但因通州与天津的距离非常近,且通州仍是中转之地,也因而被传染。
浙江六地检察机关共护浙东运河绿色发展 为促进浙东运河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全面治理,为运河流域绿色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近日,杭州市萧山区,绍兴市柯桥区、越城区、上虞区,余姚市及宁波市江北区六地检察机关联合出台文件,建立保护浙东运河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六地检察机关公益诉讼长效协作机制,可以促进各地优势互补、互学互鉴,从而凝聚公益保护合力,更好地守护浙东运河。各检察机关还将加强日常工作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在工作中发现涉及其他检察院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在3个工作日内将案件线索及有关材料移送至相关检察院。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