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苏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发布时间: 2020-06-19 15:37:46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郑晋鸣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国大运河流淌着千载文明,是世界上开挖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江苏地处大运河中间段,在这里大运河纵贯南北790公里,是目前尚在使用里程最长的省份。

2020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决定》出台后,如何真正发挥好大运河的文化引领作用?如何推进沿线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综合发展?江苏汇聚各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依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确保《决定》落地见效,努力做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示范。

文化引领,传承千年文脉

千年运河肇始于江苏,大运河的文化基因依然跃动在江苏运河城市的记忆中。“历史的馈赠使江苏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依法保护好文化遗产和环境生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顾问张廷皓说。

“不同于其他社会治理,大运河文化带区域治理有着文化事业主导性的特点。”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眭鸿明介绍,大运河文化带涉及文化事业的规划布局、文化公园的布局及管理、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文化保护与利用,以及文化资源管理、文化市场监管等诸多方面。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认为,真正展现大运河深厚文化底蕴的是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址,每一次遗址发现都是一次重新认识大运河的机会。然而,“在施工前还是施工中对文物进行发掘”“经费由建设部门承担还是国家财政承担”等问题一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大运河沿线大量地下文物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

对此,《决定》第五条规定,落实建设项目遗产影响评估制度,实行土地出让或者划拨前工程建设考古前置制度,考古调查、勘探由省文物部门组织,所需费用由财政承担。

综合治理,推动运河整体保护

作为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大运河还在生态保护、航运旅游、水利开发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然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在调研中发现,大运河本体保护的现状堪忧,存在着过度拆迁、防洪墙高度过高、建设项目侵占堤岸、忽视视觉廊道等问题,“这两年在新一轮规划和建设热潮中,大运河本体的保护传承利用,特别是生态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面临很大风险,一些危险和危害甚至已经出现,而我们却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大运河作为一个线性文化遗产,它的范围不仅仅是运河河道本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扬州分院研究员姜师立认为,无论是大运河申遗文本的保护范围,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其实都不足以整体保护大运河。

对此,《决定》提出,划定滨河生态空间和核心监控区,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在滨河生态空间内严格控制新增非公益性建设用地。核心监控区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目录,禁止新建扩建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矿企业等项目。

张廷皓告诉记者:“《决定》十一条规定要提升水功能区水质,提高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这是把大运河整个连水带岸带生态风光风貌全部作为文化带重大遗产来综合保护,给中国水生态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决定》第十一条还提出,省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大运河岸线保护利用导则。姜师立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大运河滨河生态空间和风貌协调区,切实维护大运河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大运河遗产。

法治“动能”,为举措实施保驾护航

眭鸿明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且各文化背景有所区别。“为此,要系统建立健全区域相关组织的协调制度。构建既能满足地方利益最大化,又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规则,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治理环境。”眭鸿明说。

《决定》规定,应按照“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大运河全域旅游为纽带,建立完善相邻设区的市之间、县(市、区)之间和跨省界的水域联巡联防联治协调机制,开展跨区域多层次交流合作。

《决定》还提出,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规范和保护应急预案,建立省级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共建共享统一的全省大运河文化遗产监管平台。对大运河沿线全面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加强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督察考核,发挥河湖长制综合监管作用。

张廷皓认为:“将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分别列为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的重要内容,强化了责任,严格了监测。”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周琪说,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要进一步推动《决定》的贯彻实施。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23日 01版)

推荐阅读
流动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江苏实践 与此同时,江苏已经制定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保护和高质量建设。为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交流,早在2009年,江苏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运河主题的非营利性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长邓清向课题组介绍:“现在已有153个世界运河城市和相关机构个人加入‘运河文明体’的‘朋友圈’。江苏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多方发力,对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组走访江苏运河沿线,就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2020运河文化嘉年华·瘦西湖夜市活动启动 瘦西湖景区将通过打造夜游、夜市、夜演“夜文化”三部曲,推动扬州“夜经济”发展。4大板块开启“夜文化”一长春路杨庄桥至趣园广场区域,主要是三把刀集聚区夜游和花月夜肆内容包括夏夜集市、非遗展示、晚间夜宵、歌舞表演等6月19日-7月19日每周五六日晚上进行活动,7月20日以后每晚正常举办二瘦西湖景区举行“二分明月”夜游活动6月19日-7月19日期间,每周五至周日开放景区夜游7月20日起改为每天开放,每天开放时间至21:00,如当天遇雨则停止夜游三宋夹城景区十字街广场至棋艺长廊举办城里的月光宋夹城市集活动以“集市”为载体,整合美食、文创、手作好物、非遗等多种元素,打造一场好看、好吃、好逛、好玩的国潮范集市四虹桥坊商业街区和花都汇公园举办特色产品市集、非遗文化展、二手商品交易市集等5大亮点呈现瘦西湖夜一重新打造长堤春柳亮化工程,与荷浦熏风遥相呼应,让游客远眺不一样的“广陵红”二徐园、钓鱼台、凫庄等经典建筑灯光效果再升级,采用氛围光源,勾勒江南园林“水墨画”三五亭桥桥体及周边亮化将更显特色,突出独具魅力“月亮城”四二十四桥在亮化基础上增加水景表现手法,采用白色灯带配以冷雾效果,营造如梦似幻“穿越感”五1757美食街坊区域打造小型灯光秀,推出网红“染色灯”“灯光秋千”“互动感应式琴键”等,奏响古典与现代的“协奏曲”。”扬州旅游营销中心董事长肖洁表示,通过夜游和实景演出、美食夜市相结合,推出满足游...
蔡丽新代表:全力建设文化带 释放大运河之美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这既是对淮安‘运河之都’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淮安保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工作担当作为的殷殷期许。运河之都、千秋淮扬是历史古城淮安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纵贯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杭大运河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水的灵气与活力。”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代表说。
贺云翱委员:让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放眼未来,我们要更好守护文脉薪火,在研究提炼上下功夫,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加强考古成果研究转化,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