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流动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江苏实践

发布时间: 2020-06-19 15:37:21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夏锦文 陈爱蓓 李洁 姚乐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编者按

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它蕴含流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作为大运河起源地之一的江苏,历史遗迹星列、人文景观众多,孕育滋养了各具特色的名城古镇。2019年中央连续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江苏段被确立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江苏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多方发力,对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组走访江苏运河沿线,就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走在绿意葱茏的瓜洲运河河堤上,亭边岸畔垂柳成行,堤下微波粼粼,不远处“葵园”的房屋墙面上描绘出夏日金灿灿的葵花。一座座充满诗意的小城古镇,在大运河的脉搏上跳动,曾经“因运而兴、因运而盛”的江南水乡如今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顶层设计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保驾护航

大运河江苏段延绵南北790公里,如何让运河水尽显文化之美?如何推进沿线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综合发展?近年来,江苏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分别任组长和第一副组长。同时江苏统筹做好保护传承利用工作,2020年1月1日起,《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决定》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多创制性规定,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将与大运河文化相关自然资源资产和文化遗产分别列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这样就把责任层层压实了。”运河研究学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研究员说到,这份《决定》从制度安排上解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凸显了地方特色。如要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名录和档案制度,健全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制度,开展跨省界的水域联巡联防联治协调机制等。

与此同时,江苏已经制定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保护和高质量建设。

为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交流,早在2009年,江苏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运河主题的非营利性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长邓清向课题组介绍:“现在已有153个世界运河城市和相关机构个人加入‘运河文明体’的‘朋友圈’。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是每个运河城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WCCO每年举办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展示成就、交流经验的品牌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继往开来构建保护遗产瑰宝的文化长廊

2015年发掘的淮安运河板闸遗址对文物本体实施带水保护,已经纳入新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宿迁对中运河边的金龙大王庙运河遗迹的墙面下沉、倾斜进行了全面整治;镇江京口闸遗址运河遗迹已经确立为省级文保单位;完成大运河水文化遗产调查,建成了全国首个水文化遗产数据库;以大运河发展变迁为脉络,将数千年的水韵精华展示给八方游客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也即将在扬州拔地而起。漕船制造博物馆、漕粮仓储博物馆、水工科技馆(筹建)、水利博物馆等诸多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

走进扬州运河邵伯古镇,宁静中透着古朴,满满的怀旧气息扑面而来。漫步至邵伯大码头,作为遗址的三十多级青石台阶直伸河底,苔藓斑驳的青石追忆着它曾经的荣耀。从乾隆皇帝亲笔题字的“大马头”老石门进入邵伯老街,建于康熙年间的这条古街,已有300多年历史,古宅林立、风格独特,布局优雅,尤其是保存良好的40余间明代古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据了解,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共有1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众多的历史遗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江苏将运河文化融入平凡的生活,不遗余力地投资大运河历史遗存的保护。

为推动文字、技艺和人才传承,江苏重视梳理非遗的记录和保存。2019年5月,在江苏举办的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来自全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104项非遗项目在“大运河非遗展”中集中亮相,云锦缂丝、木版年画、玉雕竹刻……百余各具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饱含着浓浓的运河情怀。长18米的孟河斧劈石盆景作品《京杭大运河》在灯光、水雾的配合下,让观者流连于仙境般的运河风光;金坛刻纸国家级传承人杨兆群策划、发起的史诗级剪纸长卷《大运河》项目,将不同的剪纸技艺和区域特色融入剪纸作品里,多方位展现了大运河地域风貌和沧桑巨变。此外,江苏还启动实施了运河文脉整理研究工程,组织编纂中国第一部运河通志《中国运河志》;今年,江苏将启动《大运河故事》丛书出版工程,计划2021年推出首批丛书,到2025年完成全系列近百本书的编纂出版工作。

生生不息生态治理与修复带给大运河勃勃生机

美丽的扬州运河三湾景区,犹如一幅色彩缤纷的油画。然而,谁能想到,几年前,这片公园还是小企业、小养殖户遍布的区域。2015年,扬州市关停、搬迁了这里所有的污染企业,清走18万立方米污泥,建成7000米生态驳岸。居住在附近的张先生感慨地说:“变化太大了,原来这里就是农村,后来是扬州城南出了名的脏乱差‘城中村’,附近的发电厂、染化厂不少,运河水都被污染得不敢靠近了。现在大不一样了,我们每天来这里散步,舒服的很呐!”运河三湾风景区从开园到创成4A级景区,仅仅用了15个月时间。游客服务中心、城市书房、游客驿站、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古朴典雅的气息让居民融入悠久的大运河文化之中。

据课题组了解,洪泽湖是大运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步洪泽湖大堤,绵长的大堤犹如一条逶迤曲折的巨龙横卧在水畔,这条“水上长城”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遗产之一,这座古老的堤坝今天依然担负着抗洪排涝的重任。2019年11月,江苏出台《关于加强洪泽湖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实施意见》,恢复洪泽湖湖区自由水面50平方公里以上,完成湿地修复10平方公里。计划到2025年,完成退圩还湖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湖区水质,健全水利、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展现大美洪泽湖怡人的生态美景。

曾经的运河航道年久失修,坍塌淤塞情况严重,通过生态治理,岸线整治,现在基本完成了航道护岸工程和水下疏浚工作。课题组在大运河徐州段乘船从邳州市区向北至大王庙,两岸绿意正浓,生态美景尽收眼底,徐州铁腕治污,拆除拆解中运河非法码头砂站117家、采砂船只80条。如今的江苏段大运河不仅“颜值高”,仍然是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黄金水道。苏北航务管理处规划计划科科长刘军介绍:“苏北运河在疫情期间通过航闸智能运行系统和‘船讯通’APP软件,实现了船员‘零上岸’和‘零接触’,保证苏北运河24小时不间断运行,拉动了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运河航运是最为绿色节能的运输方式,2019年苏北运河货物周转量667亿吨公里,与公路运输方式相比,节约运输成本299.49亿元,节约柴油消耗41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01.47万吨。”此外,大运河扬州段整治后,“水上快速通道”逐渐形成,邵伯船闸年货物通过量高达2.5亿吨,平均日货物通过量108万吨,屡次刷新全国内河船舶日通过量。据了解,大运河航运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苏平均每年投入航道及船闸维护经费达2亿元至3亿元,确保大运河航运功能高效发挥,主要船闸货物通过量和货运密度甚至超过莱茵河、多瑙河国际知名的几大河流。现如今,旺盛的运输需求,让两万余艘船舶常年穿梭在大运河上,绿色的活力正连点成线,在江苏大地上铺展出一幅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最美画卷。

文旅融合国家文化公园促区域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

“南长街,运河水,惹人醉;清明桥头,桨声惊梦月影陪”,夜晚的无锡南长街光影流连,游人沉醉。在国家文化公园清明桥-南禅寺运河展示带,桥廊两岸颇具江南水乡风格的小吃店铺林立,游客可乘坐游船在运河上泛舟,感受“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古韵闲情。

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七里山塘集中展示带,苏式生煎包、糖粥、奥灶面……数不清的苏式小吃面点,让游客的味蕾过足瘾。无论是在特色餐饮名店用餐时,还是乘坐画舫游览苏州运河时,游客都可以欣赏到用吴侬软语娓娓唱来的苏州评弹,再来一曲苏州话版的《茉莉花》,别有韵致的绵软腔调会让游人酥醉在苏州特有的词话中,难以忘怀。坐落在山塘街的百年餐饮店松鹤楼的哈经理告诉课题组:“往年的夏季旅游旺季,我们满座时间能到9点,今年疫情复工以后,生意也很不错。”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世界首创,无现成经验可循,也无固定模式参照,江苏凝聚共识,创新举措,紧扣中央赋予的国家重点建设区定位,奋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成新时代国家文化工程的范本。组建由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组,会同30名国际设计大师举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际设计工作坊,组织编制了全国首个省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根据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以及周边人居、自然、设施等状态,分别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题功能区。与此同时,江苏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的重大项目,建立高效服务对接、协调会办、督导落实推进机制。通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断发掘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亮点,将大运河的诗意与秀美融入运河城市形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各城市纷纷实施了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在提升文化旅游景区品质的基础上,打造精品文旅线路,推出大运河文旅品牌,通过在核心城市建设大型博物馆、举办国际会议会展、体育赛事等文化活动,提升区域性文化交流,辐射带动运河节点城镇发展。据《江苏大运河旅游消费白皮书》报告显示,2018年赴江苏参观游览大运河的游客达81823.7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游客在江苏大运河消费为1327.3亿元,人均花费1323元/天,这条南来复北往、千里赖通波的“黄金水道”也流淌着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除此以外,2019年1月,江苏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基金首期规模200亿元人民币;今年5月12日,江苏省政府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全国首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23.34亿元,涉及江苏省11个大运河沿线市县的13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课题组了解到,下一步江苏将推动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和专项债券相互合作,探索股债联动模式,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江苏发力大运河文旅项目建设、IP内容开发、文旅消费服务等领域提供金融支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江苏经验”。

面向未来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

目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遗产保护、高水平传承利用、健全合作机制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盘活资源,创新发展理念和机制,为传承中华文明交出高质量的时代答卷,彰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成效。

体现高站位和大格局。大运河代表了人类运河文明和技术的最高水准,江苏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需要以宽广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建设一条与大运河历史地位相匹配的运河文化带。一要塑造大运河江苏段区域文化的高势能,凸显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区域文化的凝聚力。二要秉持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的高战略和高眼光,一如既往地坚持“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的建设目标。三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强调实现多种媒介资源、要素有效整合,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业态。

尊重历史规律,维护历史原貌。一要展现历史演变、社会发展和自然变迁的完整过程,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纵深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让人民在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中有所思考和感悟。二要秉承历史的原真性的原则,在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建设项目涉及的建筑古迹修复与历史街区改造时,应尽量原址原貌修复,呈现大运河沿岸文化遗产本来样貌。

关注人河关系,突出大运河人文价值。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要用好运河人物这一珍贵资源。一要建立运河人物事迹资料库,搜集整理各地运河名人史料、运河人物传说故事、流传民间文学素材,构成运河史深厚的人物积淀。二要宣传运河名人故事,出版运河名人故事书籍,制作电视、电影和纪录片来讲述运河故事。三要在文旅开发中用好运河名人故事资源,设计运河名人主题旅游线路,通过线路设计,引导游人领略历史名人在运河边留下的足迹。

展开交流合作,实现区域合作共赢。大运河流经8个省市,串联南北区域繁荣共生,流域内所有区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大运河江苏段11个沿线城市要重视统筹区域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另一方面,大运河江苏段要探索跨省域合作共建途径,加强与上下游省域间在生态环境、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统筹、旅游线路等领域的合作,强化江苏与运河流域其他省市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创新经验与方法。(作者: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组课题组组长:夏锦文,组员:陈爱蓓、李洁、姚乐)

推荐阅读
流动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江苏实践 与此同时,江苏已经制定出台《江苏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编制完成《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在加紧编制、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价值阐释弘扬、生态长廊建设、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现代航运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6个专项规划,以规划引领保护和高质量建设。为加强与世界运河城市交流,早在2009年,江苏就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运河主题的非营利性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秘书长邓清向课题组介绍:“现在已有153个世界运河城市和相关机构个人加入‘运河文明体’的‘朋友圈’。江苏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顶层设计、遗产保护、治理修复、文旅融合等多方发力,对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课题组走访江苏运河沿线,就江苏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2020运河文化嘉年华·瘦西湖夜市活动启动 瘦西湖景区将通过打造夜游、夜市、夜演“夜文化”三部曲,推动扬州“夜经济”发展。4大板块开启“夜文化”一长春路杨庄桥至趣园广场区域,主要是三把刀集聚区夜游和花月夜肆内容包括夏夜集市、非遗展示、晚间夜宵、歌舞表演等6月19日-7月19日每周五六日晚上进行活动,7月20日以后每晚正常举办二瘦西湖景区举行“二分明月”夜游活动6月19日-7月19日期间,每周五至周日开放景区夜游7月20日起改为每天开放,每天开放时间至21:00,如当天遇雨则停止夜游三宋夹城景区十字街广场至棋艺长廊举办城里的月光宋夹城市集活动以“集市”为载体,整合美食、文创、手作好物、非遗等多种元素,打造一场好看、好吃、好逛、好玩的国潮范集市四虹桥坊商业街区和花都汇公园举办特色产品市集、非遗文化展、二手商品交易市集等5大亮点呈现瘦西湖夜一重新打造长堤春柳亮化工程,与荷浦熏风遥相呼应,让游客远眺不一样的“广陵红”二徐园、钓鱼台、凫庄等经典建筑灯光效果再升级,采用氛围光源,勾勒江南园林“水墨画”三五亭桥桥体及周边亮化将更显特色,突出独具魅力“月亮城”四二十四桥在亮化基础上增加水景表现手法,采用白色灯带配以冷雾效果,营造如梦似幻“穿越感”五1757美食街坊区域打造小型灯光秀,推出网红“染色灯”“灯光秋千”“互动感应式琴键”等,奏响古典与现代的“协奏曲”。”扬州旅游营销中心董事长肖洁表示,通过夜游和实景演出、美食夜市相结合,推出满足游...
蔡丽新代表:全力建设文化带 释放大运河之美 “2014年6月,大运河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多次对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淮安定位为‘千秋淮扬’文化高地,这既是对淮安‘运河之都’历史地位的肯定,更是对淮安保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工作担当作为的殷殷期许。运河之都、千秋淮扬是历史古城淮安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之一,纵贯东部沿海地区的京杭大运河给这座古城增添了水的灵气与活力。”江苏省淮安市委书记蔡丽新代表说。
江苏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立法 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 《决定》出台后,如何真正发挥好大运河的文化引领作用。江苏汇聚各方资源,整合多方力量依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确保《决定》落地见效,努力做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示范。江苏地处大运河中间段,在这里大运河纵贯南北790公里,是目前尚在使用里程最长的省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