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杨柳青篇
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杨柳青篇
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杨柳青篇
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位于天津市西青区,属于古代永济渠,如今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段的一部分。京杭大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
元代开凿通惠河,与济州河、会通河相连,恢复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运重启,沿河而居的村落正式形成。明代迁徙移民并安置在杨柳青地区的运河岸边,使杨柳青地区人口巨增。流经本区域的南运河更是漕运的必经之转运地,使得杨柳青镇成为北方重要商贸流通和文化交流集散地,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因大运河杨柳青段曾为明清历代皇帝南巡水路要道,又有乾隆御驾亲莅杨柳青的传说,因此运河又被称为“御河”。
图为《古运回望图》杨柳青段采风资料图
在明清两代,杨柳青名闻遐迩,漕运鼎盛,御河两岸千帆竞渡,帆樯蔽日,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广东、福建的蔗糖、纸张、木材,江苏、浙江的布匹、茶叶,江南的瓷器、笔墨纸张等,都集中到三岔河口地区,再转运北方各地销售。繁忙的漕运、人口的流动、南北文化的碰撞,使得运河岸边的杨柳青镇经济繁荣,推动了当时文化的发展,运河文化、大院文化、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杨柳青镇拥有多项中国民间艺术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柳青木版年画,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石家大院、安家大院,以及曾经“入京赶考”的学子古道文昌阁、普亮宝塔……
杨柳青年画:家家能点染,户户擅丹青
图为杨柳青年画资料图
让杨柳青镇闻名的还有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指的是“杨柳青木版年画”,属于木版印绘制品。木版年画制作时首先要用木版雕刻出画面线纹,然后刷上墨印在年画纸上,然后再用彩笔填上色彩,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韵味和独特的中国风味。
元末明初时期,天津杨柳青镇来了一位善于雕刻的民间艺人,这位心灵手巧的艺人过节时会刻一些门神或者灶王爷出卖,逐渐地被镇上的人模仿起来。后来随着运河航运的开通,南方的纸张和水彩传到了镇上,杨柳青木版年画就此诞生。鼎盛时,“家家能点染,户户擅丹青”,300多家年画作坊星罗散布。
作为著名的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自诞生之日起,便世代在这津门小镇相传。在国家的支持下,2006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杨柳青年画资料图
除了年画,杨柳青剪纸艺术也十分有名。天津杨柳青民间剪纸早已进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使这个古镇更具魅力。杨柳青剪纸艺术从清朝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剪纸的产品有窗花、刺绣花样子、喜花、吊钱等四大类。杨柳青剪纸就如同这座民俗风情强烈的小镇一样,虽然历史并不特别悠久,但特色十分鲜明。
每逢春节到来,杨柳青镇无论大街上的商铺,还是小巷居民,老百姓都喜欢把五颜六色的剪纸贴上门窗,以示庆祝,墙上挂着杨柳青年画,窗户上张贴着杨柳青剪纸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而且不仅限于杨柳青镇。随着天津河运、海运的发展,只要是天津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这种贴剪纸的风俗。
三百年历史的杨柳青剪纸,美化着人们的生活,新春佳节,看着家家户户窗前贴着剪纸,全家欢聚一堂,透过窗子,都能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石家大院:运河畔的“华北豪宅”戏楼
图为石家大院资料图
杨柳青镇上有座规模宏大、建筑华美的清末建筑——石家大院,历史上享有“天津第一家”“华北第一宅”之美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清代民宅之一。院内木制结构设计巧妙,装饰豪华,戏楼在民宅建筑中独具特色,花园集中了廊、亭、水榭等建筑形式,别具匠心。
石家大院原为清末“天津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住宅,始建于1875年,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整个大院占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个大院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均为正偏布局,四合套成,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无论是通体格局、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
石家大院进门是一条60米长的甬道,构成大院的中轴线。甬道上立有建筑精美、形态各异的门楼5座,门楼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寓“步步高升”之意,每道院门都是3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甬道两边各有五进院落。东院为内宅,有内账房、候客室、书房、鸳鸯厅、内眷住房等,现在陈列有杨柳青年画、泥塑、木雕、砖雕等天津民俗,也作为杨柳青民俗博物馆之用。西边的院落为接待贵宾的大客厅、暖厅、大戏楼、祠堂等,基本恢复保留原有陈设。与内宅相比,这边的建筑用材与做工更为考究和精细。
图为石家大院资料图
石家大院大戏楼宽敞华丽,可供200人听戏饮宴,是华北民宅中最大的戏楼,其中花灵格扇全部是楠木原色,精雕细刻,极为华贵。
石家大院是具有典型北方风格的四合院,以建筑的精美而闻名于世。石家先祖考察各式宅第,结合宫廷与大户民宅的建筑风格,绘制蓝图,同时礼聘数十位建筑高手,动用囤积50年之久的上等砖石木材,工期三年,后续修缮将近几十年,终于完成民居史上的一次壮举。
石家大院的木雕、砖雕、石雕为三绝,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其垂花迎门是宫廷传统结构中的绝学,彰显其豪华高贵,三道垂花门楼精雕细刻,仅门柱石鼓上的“八骏图”“丹凤朝阳”就由两位石匠用时一年完成。
2006年,石家大院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保护传承运河文化遗产——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公园
图为新时代运河杨柳青段资料图
“杨柳青垂驿,蘼芜绿到船。”静静流淌的大运河,孕育了千年古镇杨柳青,如今更成为建设特色小镇、实现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以上层规划为指导,对运河文化遗产进行更大范围内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进而带动整片流域重现昔日盛景,逐步成为运河文化复兴的思考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认为,“以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观光、休闲、消费,将成为杨柳青建文旅特色小镇的最大亮点。在这里不是简单复制历史、传承历史,更是创造未来,实现跨行业、跨产业的交融。将通过引入国际化的治理理念,建成京津冀、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天津市的文化品牌”。
“深度挖掘历史,建设具有东方意蕴、西青文化特色的示范区,形成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的‘一园’、杨柳青镇文化中心的‘一镇’、大运河沿线多节点的整体空间布局。”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总规划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表示。
图为新时代运河杨柳青段资料图
据介绍,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项目由天津市西青区政府联合中国建筑中心共同发起,通过大师工作营、国际竞赛等创新形式,邀请国内外规划大师、景观大师、建筑大师、文化艺术专家、城市运营者等,共同建设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天津示范区。
在运河公园规划设计上,汇集了景观、规划、建设以及文化产业的专家学者,将以产业为基础,吸收经营者、居民、消费者的意见建议,实现以消费、产业需求引领项目设计和规划运营。而在产业上,文化公园将引入系列文化产业,如国际花园设计大赛、曲艺社、文化团体、绘画、设计、文创等系列赛事,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展。
据悉,天津市西青区将采用PPP的建设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建设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据初步估算,项目投入将在50亿元至60亿元之间。
2020年7月27日,天津市西青区召开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推动会,进一步细化完善方案核心内容,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努力营造彰显东方意蕴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其成为文化建筑的胜地、文化消费的场所和市民休闲家园,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杨柳青篇
运河为杨柳青留下了深厚文化的积淀,文化是杨柳青的根和魂,未来杨柳青将以运河文化为主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国家大运河文化带的背景下,作为大运河中国北部区域的重要节点,它将肩负着以文化为载体,传递文化精神的历史责任,以及作为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以文化公园的形式与市民生活进行连接的时代使命,为我们带来更丰富的运河故事,让我们期待吧。
总策划谷建华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联合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