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成为大运河最动人的“色彩”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进美丽杭州建设、精心打造宜居城市,必须坚持保护好水生态环境。
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杭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不断提升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和治理精细化水平。最新数据显示,京杭运河水环境质量由劣Ⅴ类频现提升稳定至Ⅲ-Ⅳ类……为大运河文化带绿色生态廊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水质监测为基础
构建运河生态监测体系
如何做活水文章,彰显遗产魅力?科技赋能是“关键”。
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全长约为110公里,点多、线长、面广,为提高遗产监测巡查效率,去年开始,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探索无人机巡查,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巡查,实现高效精准巡查,更好地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积极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绿色生态廊道,高空借力“无人机”,河道则实现水质监测全覆盖。
“我们建立以水质监测为基础,底泥监测等于一体的生态监测体系,建立运河流域全覆盖水质监测网络,进一步强化水环境质量管控。”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中心主要负责人说。2014年-2019年期间,杭州将运河沿线所有100条支流全部纳入监测范围、水质监测断面达118个,实现运河(杭州段)水质监测流域全覆盖。建成汇集运河基础GIS信息、监测断面信息、监测报告情况、监测数据分析、污染断面警示、水质状况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杭州市京杭运河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为运河生态监测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提供重要平台保障。
不仅如此,杭州还启动对运河底泥环境质量的检测分析工作,对重要排放口和重点保护对象区重点检测重金属、有机碳等污染物沉积状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大运河生态环境。
以河长机制为抓手
提升运河生态环境质量
抓好大运河生态治理的“牛鼻子”,就是全面贯彻执行“一河一策”治理制度。
杭州统筹协调江干、下城、拱墅、余杭4个沿线地区,运河综保中心联合林水、交通、农业、环保、城管、建设等行业部门,定期制定印发《京杭运河(杭州段)“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从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执法监管方面,全面调查分析大运河现状情况、存在问题,并提出治理措施方案,制定年度实施计划。
实施《杭州市京杭运河“河长制”工作方案》,构建“河长机制”,则是推进运河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抓手。
大运河五级河长体系,包括省级、市级、区级、镇街级、村社级,共计108名河长;设立市级河长联席会议办公室,制定河长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运河水环境治理保护工作,协调解决运河治理难题。河长制实施以来,累计完成运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投资66.5亿元;完成河道清淤疏浚119万方,整治河道100.7公里,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10019户。京杭运河水环境质量由劣Ⅴ类频现提升稳定至如今的Ⅲ-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