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启动仪式侧记

发布时间: 2020-09-02 10:53:38 | 来源: 新华日报 | 作者: 冯圆芳 陈 洁 | 责任编辑:

8月28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举办“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启动暨系列专题片首发式活动。

8月28日下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西大厅,一杯杯从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汲取的运河水,被嘉宾们庄重地倒入启动装置的水槽中,标志着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主办的“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仪式正式启动。

薪火相传

黑白光影定格运河旧貌

精心设计的水波纹样随处可见,如千年运河无处不在的滋养;一幅幅拍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运河江苏段图景,被制作成巨幅黑白照片,次第伫立在阶梯之上,诠释着新闻人对时代的记录、对文脉的追寻。

这些摄影作品的作者——今年87岁的晓庄老师,是新华日报老报人、新中国第一代女摄影记者。自上世纪50年代起,她在深入江苏各地采访的过程中,拍摄下运河沿岸的生产生活风貌:苏州市郊农民摇船从运河进城、宝应县广洋湖公社社员挖淤泥筑堤抗洪……从精巧的光影构图、绝佳的拍摄视角和多幅照片连缀起的运河风貌中,年轻记者们体会到了新闻前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如今,新时代的“晓庄们”整装待发。启动仪式上,副省长马欣将一面象征运河的蓝色旗帜,郑重交到了《千问千寻大运河》融媒体寻访组的代表手中。这些新华“后浪”们将沿着新华前辈们行走大运河的足迹,遍访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用镜头记录、用心去聆听大运河的每一个故事、每一段音符。

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离不开沿线城市的共同努力。“我们共同构筑融合创新的跨界平台,致力于开展对中国大运河的文化保护和传承传播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汇智聚力,共襄伟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与全省13个设区市文旅部门签约,共建“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平台。

千问千寻

展示江苏运河华章

无人机俯瞰下的城市楼群枕着运河碧波,巍峨的吴王夫差像伫立于古邗沟故道,95后年轻记者与运河专家侃侃而谈,探寻运河起点,追溯文脉之源……现场播放的《千问千寻大运河》专题片第一集《中国大运河第一锹在哪里挖下》,与晓庄定格的朴素光影形成鲜明对比。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一个增强文化自信的传承行动,更是体现我们主流媒体价值与担当的一件盛事。”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双传学说。他介绍,系列专题片将从开凿变迁、水利工程、政治军事、漕运盐业、行旅移民、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古村、建筑园林、运河生活、文学诗词、当代价值等多方面讲述运河故事,展示时代风采。“千问千寻大运河”将同时秉持众筹、深耕和服务的理念:众筹,与各地各部门群策群力;深耕,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聚合和传播平台,形成多内容注入、多方式融合、多平台互动的传播态势;服务,主动及时向心系运河的各界人士提供优质、精准的服务,打造大运河文化的最强“朋友圈”。

林则徐6年为什么只修了800米大堤?历史上的瓜洲渡到底在哪里?淮安为什么被称为“南船北马”之处?“水下庞贝”泗州城今何在……现场,一面密密麻麻的“问题墙”,生动诠释了此次传播行动的“千问”底色;吕梁洪、三河闸、古邗沟、清名桥、毗陵驿……一面展板上,分布于大运河江苏段沿线的一连串地名,则浓缩了记者们“千寻”的足迹。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样不少,赓续82载红色基因,运用融媒体手段,新华报人与时偕行,让动听的运河声音在“云端”绽放,让精彩的运河故事在“掌上”奔腾。

共绘蓝图

运河从历史流向未来

如何把大运河这张“江苏名片”擦得更亮,凸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江苏智慧和江苏经验?“运之河思享汇”上,专家学者、相关领导和行业人士共同分享思索的火花。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大运河文化这样深刻地塑造了江苏的历史文化;也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像大运河文化一样,对今天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的一语道出了大运河对江苏的独特意义,他认为,“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解决苏南苏中苏北发展不均衡问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发展战略相重合,能为实施这些战略提供来自历史的深层次的动力。”

扬州与淮安,是大运河玉带上的两颗明珠。淮安为何在全省首创设立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淮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运河办主任张建闯说,淮安地处黄河、淮河、运河交汇处,明清两代成为漕运总督驻地,其特殊地位呼唤着新历史条件下的新作为,当代淮安通过设立运河办,积极发挥淮安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牵头作用。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大运河办主任季培钧介绍,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扬州及时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制定了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为主干的专题综合发展规划。目前,位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于10月份主体完工,未来将成为全世界游客了解中国大运河文化的一扇窗口。

“古时有一幅趣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而今,我们有了一个最佳下联:古运河今运河古今运河运古今!”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说。

大运河——从历史走来,向未来奔去!

推荐阅读
浙江省杭绍两地成立联盟 开启杭甬运河(西小江)“流域共治 近日,浙江省杭州、绍兴两市在萧山区联合举办杭甬运河(西小江)“流域共治”行动启动仪式,杭州市林水局、绍兴市水利局、萧山区治水办(河长办)、柯桥区治水办(河长办)签订了杭甬运河(西小江)“流域共治”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开启“流域共治”模式。
“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启动仪式侧记 8月28日下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西大厅,一杯杯从江苏运河沿线城市汲取的运河水,被嘉宾们庄重地倒入启动装置的水槽中,标志着由省委宣传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主办的“千问千寻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传播行动仪式正式启动。
9月起进入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必须“零排放” 9月1日起,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和港口水污染防治“二号行动”进入集中整治阶段,凡不能满足船舶污染物“零排放”要求的船舶,不得进入京杭运河江苏段。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六“东直门(下)” 东直门是运木材沙石的,也被叫做“建直门”。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