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发布时间: 2020-09-09 15:12:04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朝阳门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罗工柳书

咏朝阳门 [明]释性柔

金碧先朝寺,香镫出内家。

松杉留古籁,阑盾落天花。

朝阳门-作用

朝阳门又称“粮门”。南方出产的粮食经由漕运粮船进京走京杭大运河至通州,陆路进京的粮食再由朝阳门运进城内的京都九仓,朝阳门瓮城门洞内左侧墙上,镌刻有谷穗一束,“以志填仓”吉祥,象征此门为进京粮道,“朝阳谷穗”为南粮北运的第一位喜迎神,也是九门观景中的一景。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朝阳门篇鉴赏

由元至清,甚至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齐化门(朝阳门)一带是经济繁盛之地。北京城中,除“前三门”外,就以朝阳门关厢最为热闹。朝阳门关厢的热闹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早在隋朝就已开通的这条大运河,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连接北京与南方各省的一条重要交通命脉。而朝阳门,正是离大运河北端重要码头——通州码头最近的一个城门。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满运来先生及其他领导鉴赏长卷图片

通州码头在朝阳门正东40里,那时离京南去的官员客商,或是由南人京朝觐、经商的官员与客商,都要在朝阳门经停。因此,朝阳门下往来客商川流不息,一片车水马龙之景,各行各业的商人看到这巨大的商机,都争相在朝阳门关厢开设店铺。更为重要的,这里是漕运粮食的必经之门,经大运河运达北京的南方粮米,在东便门或通州装车,通过朝阳门进城,储存在城内的各大粮仓中。时至今日,朝阳门附近仍有许多有“仓”字的地名存在(如海运仓、北新仓等),间接佐证了朝阳门的这一功能。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朝阳门-结构

朝阳门是北京内城东墙南侧城门,与阜成门遥遥相对。元建大都时,于此建齐化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由齐化门入大都。明永乐年间(1402年-1424年)修北京城,此门沿用。明正统四年(1439年)重修,并加筑瓮城。城门也改名为“朝阳门”。朝阳门命名有迎宾日出含义,典出于《诗经》:“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清代仍然沿用此名称。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朝阳门篇鉴赏

由于朝阳门地处元朝齐化门旧址上,所以老北京人直到近代仍然称其为“齐化门”,这也许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吧。清朝皇帝拜谒东陵均出入此门。朝阳门城楼形制与崇文门略同,面阔五间,通面阔31.3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9.2米。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面阔七间,通宽32.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25米。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朝阳门-城楼

朝阳门城楼形制与阜成门相同,并与之相对应,但其宽度等各部位尺寸要略大于阜成门城楼,在细部存在些差异。朝阳门城楼面阔七间,楼宽27.5米,通宽32米,进深三间,楼深13米,通进深17米;楼连台通高32米。三滴水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小跑7个。一、二层廊柱均为20根,二层平座四角另有戗柱4根,支撑着二层重檐的四角。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朝阳门篇鉴赏

城楼于1903年进行了全面修饰,损毁的全部内外构件都得到了更换,使北京城门楼的巍峨雄伟,壮观华丽得到了完整体现。1953年5月,为改善交通,北京市政府向中央写报告,要求将朝阳门、阜成门,以及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和帝王庙前的牌楼拆除。1953年5月9日中央批复同意把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拆掉,交通取直线通过。1956年10月9日,朝阳门城楼拆除完毕。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朝阳门-箭楼

朝阳门箭楼形制略与宣武门同,箭楼修筑于凸出瓮城的城台之上,正面俯瞰着护城河桥。箭楼自基部向上有较明显的收分,城台之上的基部宽35米,顶部宽度略小于32米,楼高17米,楼连台通高30米。朝阳门箭楼正面辟箭窗4排,每排12孔;两侧面各辟箭窗4排,每排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辟1孔箭窗,总共为82孔箭窗。图为1930年中,朝阳门箭楼内部东北角樑架斗拱。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朝阳门篇鉴赏

朝阳门古迹 -禄米仓

今禄米仓胡同71号、73号,坐北朝南,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2年),为明、清两代储存京官俸禄米的粮仓。清初有30廒,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增至57廒,光绪末年减为43廒。该仓围墙及仓廒均由大城砖砌成。毎廒五间,面阔约为23米,进深17米左右,高约7米,房顶为合瓦,顶开气窗,两山为悬山五花山墙,仓内原有明代历任仓场监督题名碑。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城外是护城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后也可以运粮,城内是粮仓。因为从水路运来的粮食需要就地储存,东直门内建造了许多粮仓。许多仓名也进入了北京街巷名称,一直保留至今,如海运仓、禄米仓、白米仓、新太仓等。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朝阳门篇鉴赏

朝阳门风情 -填仓节

旧俗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因居住京师的居民不事耕种,储存粮食不多,日常所需的粮食和其他物品多靠市面交易。正月正是春节过后家中粮仓空虚之时,需购置较多的粮食、名曰“填仓”,以供日后食用,所以每年正月,进城的运粮车最多。清代《京师竹枝词》写道:“蟠桃宫里看烧香,玩耍沿河日更长,童冠归来天尚早,大通桥上望漕粮。”这首词里描绘的就是此时景象。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作者介绍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七“朝阳门(上)”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推荐阅读
沧州元素亮相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 9月4日至6日,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省无锡市、淮安市等地拉开帷幕,共吸引了国内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7个城市、境外28个国家(地区)的4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近3000人参展参会。沧州市在无锡市主会场搭建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特装展馆以及沧州运河沿线各县(市、区)推介展示的文旅资源,受到参观者欢迎。
“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八里桥篇 “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这里的“塔影”指的是燃灯佛舍利塔。燃灯塔与古运河相距几百米,而塔景垂映运河之中,昔日运河中过往的漕船商舟远远就能望到。燃灯佛舍利塔是运河北端的标志,是古通州的地标。
京杭运河杭州段枯水期专项执法初显成效 为进一步加强京杭运河杭州段通航安全管理,切实保障运河枯水期船舶安全、航道畅通,杭州市港航行政执法队于9月起在京杭运河杭州段开展枯水期专项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过闸船舶诚信申报管理、超限船舶违规查处。
河北清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近年来,河北省清河县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长廊为抓手,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推进景区开发、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等工作,为大运河沿岸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