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东郊(朝阳)二闸篇

发布时间: 2020-09-24 10:49:18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编者按: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六周年,由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和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以“古运新说”为主旨,从杭州出发,过扬州、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述水乡之畔的时代故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东郊(朝阳)二闸篇

“逆水行舟”——探寻京杭大运河上的石闸文化

图为《古运回望图》东郊(朝阳)二闸采风资料图

历史上有“北京城是漂来的”说法,由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策划出版的《漂来的北京城》曾有详细的运河历史故事记载。提到大运河,一定要说说运河上的水闸。

据《漂来的北京城》一书介绍,由水利专家郭守敬测定闸位并主持设计在通惠河上建造了24道水闸。其中最后两道水闸建在通惠河汇入白河(大运河故道)的河口处附近,就像大门一样关住了通惠河水,所以形象的被称为“河门闸”。

这个名字带有两座闸,靠近河口的在下游,称“河门下闸”,处在上游的称“河门上闸”。下闸在今通州张家湾镇皇木厂村南虹桥东侧,上闸在皇木厂村北的土桥村西口附近,两闸相距1.5公里左右。

图为元代通惠河梯航式闸坝技术示意图

怎么使漕船从低处的通州,向高处的大都城行驶呢?郭守敬设计了建闸储水的方案,在通惠河上巧设了24道闸。

《元一统志》记载: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年)秋开凿成功的通惠河河道上,自上游至河口依次设有广源、西城(会川)、朝宗、海子(澄清)、文明、魏村(惠和)、籍东(庆丰)、郊亭(平津)、杨尹(溥济)、通州(通流)与河门(广利)等24座水闸。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会图片

这些水闸历经时代变迁,很多已经废弃,名字也多次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开创了梯航式闸坝技术。每隔十里设一水闸,距离水闸一里多地设一水门。行船时,关闭闸门蓄水,使水平稳,船过后提闸放水,使河水正常流通。如此做使得“一闸更比一闸高”,逆水行舟成为现实。这项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大运河成为世界上科技水平最高的运河,700年后的今天,长江三峡大坝水利工程还在使用这项技术。

庆丰闸——昔日古迹遥望CBD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东郊(朝阳)二闸篇

庆丰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由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上24道水闸中的第14道闸,原叫“籍东上闸”,元至顺元年(1331年)把木闸改成石闸时易名“庆丰”。明永乐间北京城建成后,把元代通惠河截断,从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由通惠河转运入储京仓的漕粮只能到达大通桥,再陆运入仓。这样一来,在北京内城东垣外的第一道闸就是庆丰上闸。

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在通惠河出京城处增建了一座大通桥闸,在庆丰上闸的上游,庆丰上闸就变成了第二道闸,这就是“二闸”名称的来源。明成化年间设工部主事一员在此管理闸务,三年更換一次,但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巡按直隶御史吴仲主持重修通惠河后,京通间通惠河上只保留了庆丰、平津上、平津下、普济和通流等五闸,并在庆丰闸处设工部郎中管理闸务。

由于二闸的功能是确保头闸和二闸之间能够通船,闸口里“闸道”底相对较深,河水比较深,两岸名人园林较多,景致甚美,故京城里的人常泛舟于此。

图为《古运回望图》东郊(朝阳)二闸两岸采风图

庆丰闸对通惠河蓄水泄洪、通漕运粮曾起过重要作用。河道保留有元代虎皮石河墙及闸门漕。拱形结构,栏杆、板柱均采用元代建筑模式。桥西南北两岸坡上安置重5吨的元代镇水兽、石刻青龙和泗马吉祥物。闸区北岸修建仿元代屋脊式艺术壁画,壁画内容有“庆丰闸遗址”题字,二闸修契清代古装画和墨玉石刻板。上面汇集了自郭守敬主持兴建通惠河以来,明清时期修建庆丰闸的历史。

图为大运河庆丰闸北岸壁画资料图

历史上的二闸风情成为记忆,如今的二闸有了新的景致。2009年这里建成了以庆丰闸命名的庆丰公园,形成了通惠河畔、CBD商圈内的“通惠河滨水文化景观带”,为北京市民创造了一处文化休闲场所。庆丰公园位于北京朝阳区通惠河的西段,东三环国贸桥的两侧,与闻名的北京中央商务区CBD隔河相望。庆丰公园是以古时闻名的通惠河庆丰闸为中心修建的公园,设有京畿秦淮、大通帆涌、惠水春意、文槐忆故、新城绮望、庆丰古闸、叠水花溪、银枫幽谷共八个景点。

京榆旧线“二道闸”焕发新活力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分洪闸桥资料图

二闸说的是庆丰闸,而“二道闸”则是在通州。京榆旧线的拦河闸桥、分洪闸桥,为京榆旧线跨北运河、运潮减河的公路交通桥,这两段闸桥就是通州人俗称说的一道闸和二道闸。据悉,自1963年建成投入至今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历经多次修缮。

据了解,2010年,北京市水务局在“二道闸”下游重新修建了新拦河闸、分洪闸,但“二道闸”仍需继续承担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功能。

2016年,通州区永顺镇政府对一道闸与二道闸之间道路进行升级改造。道路加宽至11.3米,南北侧均增设人行步道,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之间由绿化隔离带隔开。路两边增加高照明亮度路灯杆21根,方便夜间出行。此次改造缓解了二道闸路口道路的拥堵状况,也使附近交通安全得到了改善。2018年4月的“二道闸”进行新一轮的修缮,对桥梁整体的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加固。

图为关于“二道闸”改造方案重点规划图

       关于“二道闸”的改造,2019年12月通州区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并讨论城市副中心组团控详规深化方案,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中显示,京榆旧线“二道闸”区域将进行入地改造。

图为新时代大运河拦河闸桥资料图

站在拦河闸桥上,远望运河商务区无数高楼拔地而起,与之平行的通燕高速车流如织,这座桥限高2.3米,只允许行人和小客车通过,是运河商务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背景下,“二道闸”改造再次重提,如今,还没有改造的最新消息传来。相信随着运河商务区的日渐成熟后,京榆旧线“二道闸”也将焕发新的活力。

新建船闸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40公里河道明年全线通航

按照计划,2021年北运河城市副中心段40公里河道将全线通航,城市副中心的闪亮名片——大运河,将成为市民新的观光休闲之所。

为通航做准备,北运河的通州城区下游段,还将新建两处船闸,分别是甘棠船闸和榆林庄船闸。因为要营造水面景观,下一步拟通航的20多公里河道水位落差较大,新建两处船闸,可让游船平稳地渡过落差水面。目前,这两处船闸正在规划设计阶段,预计下半年启动建设。

图为北运河甘棠闸段河道效果图

2019年实现通航的北运河通州城区段,11.4公里河道两侧绿树成荫、林海延绵、水鸟云集的景观给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

离市界不远的杨洼闸是2021年通航段的终点。此处河道宽140米,蔚蓝的水面分别向上游和下游延伸,与两岸林带相映衬,看起来磅礴大气。

在计划2021年通航的甘棠闸至杨洼闸段,这样的自然景观将随处可见。这一段的运河沿岸,将打造两大景区,分别是“绿道花谷”和“延芳画廊”。其中,“绿道花谷”利用榆林庄闸、杨洼闸等形成水面,建设集防洪、水质净化、生态景观功能为一体的湿地公园。“延芳画廊”通过延芳湿地公园建设,带动周边大片林地的发展,形成自然优雅的景观带。

运河沿岸还将建设慢行道、休息区、观景区、休闲娱乐区等服务设施。利用此前的河堤路、巡河路,打造集骑行、步行等功能为一体的慢行系统,让游客有的看、有的玩,能在运河边停驻下来。

图为北运河(通州段)资料图

通航工程是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的一部分。整个综合治理预计在2022年完工,北运河(通州段)未来将形成能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河道水质会得到有效净化,逐步形成排洪通畅、岸线自然、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河流生态系统。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2020年通州区重点从规划编制上着力,明确了四个阶段的中长期目标。到2022年,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的“黄金水道”和“城市名片”;到2025年,再现大运河北首盛景;到2035年,引领京津冀,进一步发挥示范带动和战略支撑作用;到2050年,成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承载地。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八里桥篇

如今,大运河上各个闸段已经不复运输的实际功能与意义,一个个新建的船闸,重启通航的辉煌。今天我们重提运河,回顾这条朴实的运河曾经担负的重要责任。运河不仅勾连了中国南北文化往来、商贾交汇,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部分。未来我们将对运河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展示,记录更多大运河带给通州乃至北京的繁华故事。

总策划谷建华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联合出品


附:

关于《古运回望图》

《古运回望图》之创作,旨在弘扬自强不息之民族精神,漕运盛景之再现,贵在推崇厚德载物之中华气量。

公元新世纪开元之年,华夏再沐朝阳,春风又绿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华先生以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弘扬运河文化为己任。斥巨资,募群贤,研史料,重考察,集众家之才智,请诸师之妙笔,穿越六百年时空,探寻当年漕运盛景。历时五载,征修四次,终成《古运回望图》。

全卷通高83公分,长210公尺,以明代航运鼎盛时期为背景,以运河为主线,自通州始至余杭终,经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余城镇,浩浩荡荡,三千余里,一气贯通,气势恢宏。画面兼工带写,五色丹青,师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细腻,疏密得体。山水迤丽,柳岸花明,漕艘栉比,往来如梭,闸坝码头,廪粟云屯,城镇市井,百态人生,纵观全卷,三千里漕运风情尽收眼底,五千年华夏文明彰显其中。正可谓,漕运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推荐阅读
北京大通滨河公园再现运河盛景 ​曾经是脏乱破旧的东城区“进京第一疮”,如今是兼具美景与野趣的“进京第一窗”。昨天上午,大通滨河公园开园,该公园地处明清时东便门与大通桥所在地,是自然野趣、历史文化相融的城市森林公园。
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开展对话活动 ​为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23日,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活动在北京开幕。
浙江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4日审议通过《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明确提出将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经济文化带持续发展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漕运要道,是人类文明史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