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传承大运河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20-10-14 17:29:52 | 来源: 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运河文化是在具体时空范围内,以大运河为载体形成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大运河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特性,江苏大运河作为江苏地域文化的物化载体,是见证江苏发展的历史之河,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之河。在江苏的发展进程中,大运河催生了独具江苏特色的运河文化。深化江苏大运河文化的内涵认知,需要把握江苏大运河文化的鲜明特征。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多元性。大运河南北纵贯江苏全境,将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城市连接起来,不同城市孕育出的运河文化有所不同。淮安、扬州、苏州等城市的文化内核不仅和当地的经济、人文相结合,也吸收了外来文化。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让南北文化互相碰撞和吸收,往来于运河沿线的各行从业者所带来的中外文化精粹,丰富了大运河两岸的文化,使之兼融东西南北中各色文化的神韵。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融合性。在江苏境内,有楚汉、淮扬、吴越等几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大运河将这些地域文化有机关联起来,并把其地域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进一步而言,江苏大运河贯通太湖、长江、淮河诸水系,沿线涵盖了吴越、金陵、淮扬、徐海等四大文化区域。这些区域文化因运河不断融合,升华发展。例如,在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市的交汇互通拓展了小说的题材,推进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江苏籍剧作家冯梦龙的“三言二拍”就直接取材于大运河,而小说也立体展现了江苏运河沿岸的相互交流,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江苏运河文化的包容特性。又如,扬州、苏州二城的园林工艺相似、饮食习惯相似,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的相互融合。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开放性。江苏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密不可分,开放促进了融合。江苏的运河文化是南方温婉文化与北方豪迈文化的完美结合,南北文化因素在其中和谐共生。例如,苏南民居的传统生活习性,体现出浓厚的吴文化特色。然而,因为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其他各地的文化伴随运河而来,与苏南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古老的吴文化发生蜕变、进化为江苏特有的新吴文化。扬州的和园等江南园林,在运河的开放中融入了北方宅院特色。江苏大运河不仅是南北交流的中心,也是国内外交流的中心。历史上,新罗、阿拉伯帝国、日本的使节和商人,都是从江苏运河段登上了中华大地。新时代,大运河江苏段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纽带,大运河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各地文化。 

    江苏大运河文化具有现代性。大运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价值认知。江苏大运河孕育的文化记忆早已融入江苏人的性格品质。改革开放以来,大运河文化凝聚着江苏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不屈意志,饱含着江苏开放、共享、交流、拼搏、创造、智慧、进取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助力,使“生态”成为了江苏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关键,以运河之水为魂,做活运河之水的文章,让大运河保证生态涵养,推动生态经济转变,促进文脉传承,这种将生态、经济、文化水乳交融的发展理念,使江苏大运河的现代性生动体现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实践中,提升了江苏大运河文化的魅力。 

    江苏大运河是一条经济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江苏大运河这种包容多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使江苏段成为大运河全线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带。大运河文化是江苏特色文化的有机载体,其基本特征和丰富内涵镌刻着江苏标签。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推动着江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江苏大运河文化富含的江苏特质,可以成为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品牌的闪亮名片。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推荐阅读
    河北故城:大运河串起美丽人文风光 故城县按照“国际视野、全球理念、全国格局、衡水个性、故城特色”的理念,以董子文化为重点,以大运河文化为主线,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做好重点项目规划设计,促进旅游发展规划与各类规划系统衔接,建立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旅游规划指导体系,以“产业+旅游”为特色,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三城多点”布局形成,系统地展现故城独有的历史传承和人文风俗。金秋十月,在衡水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大运河河畔的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起步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惊艳亮相,红星大院、商惠桥、挑水坝雕塑、董子“学”村主题研学文化旅游园、正大现代工业园(食品观光)、正大鳄鱼养殖科普基地、以岭金蝉馆和珍禽园等文旅项目也纷纷开门迎客。“一带”即运河百里文化景观带,“一路”即沿河建设景观大道贯穿整个景区,作为生态和城市景观融合的主线。
    传承大运河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江苏大运河文化富含的江苏特质,可以成为打造江苏大运河文化品牌的闪亮名片。深化江苏大运河文化的内涵认知,需要把握江苏大运河文化的鲜明特征。大运河文化的传承,推动着江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京杭大运河镇江段多举措保障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是船舶从长江进入苏南运河的第一座内河服务区,年停靠船舶超过1万艘次。采访团参观了京杭运河镇江服务区谏壁船闸水上雷锋服务台及运河文化长廊,了解服务区内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装置完善情况、船舶垃圾及油污水回收流程等。记者从活动中了解到,镇江港航部门多方落实防污举措,实现了船舶污染物零排放的目标。
    《大运河(宁波段)保护管理规划余姚分册》编制座谈会召开 2016年,在原有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从实际出发,遵循上位规划及法律要求,结合地区未来发展,酌情调整管控要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2012年10月11月,宁波市政府发布《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宁波段)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甬政发〔2012〕110号),正式颁布实施市级遗产保护规划。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