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独家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四“东安门(上)”

发布时间: 2020-10-20 10:46:50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缘于“北京是运河漂来的”,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在费孝通等领导、专家的指导与关怀下组织书画家、专家、学者三百余人,耗资逾千万元,历时八年组织创作了《京门九衢图》及《古运回望图》姊妹篇。主创团队成员83人均为国家顶级画家,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长卷形式进行创作和表现,以“工兼写”的手法,还原康乾盛世老北京城各城门的功能作用和规划艺术,采用由外观内的方式,以通州大运河入通惠河过西便门讲起,绕皇城后至广安门结束。

东安门

李琦书

咏东安门 [明]范景文

王孙约队簇金貂,玉勒青骢绮陌骄。

文具珊瑚看不尽,东华门外市三条。

东安门-作用

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

东安门

桥西原为永乐时之东安门,宣德时改为三座门式,通称东安里门。门内(西)为跨玉河之石拱桥,官员们上朝觐见,皆由东安门进宫,俗称此桥为望恩桥或皇恩桥。望恩桥上砌有障墙,将两门连为一体。东安门在1912年袁世凯为抵制南下就任总统,操纵北洋军兵变时烧毁,1926-1927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拆皇城墙变卖,东安里门同时被拆。

图为《京门九衢图》-著名画家为长卷作画留影

据记载,桥上原有一座真武庙,拆墙后迁建于桥之西北。东皇城拆除后,玉河也陆续填平成为道路,即南、北河沿大街,大街与皇城墙间陆续建满房屋,形成一个街区,其东即为东黄城根街。2001年东城区政府斥资全部搬迁东黄城根居民,拆平后建成一处宽约30米的带状公共绿地,又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东皇城墙和东安门的准确位置。根据文献记载城墙的尺寸,并参考现存南皇城墙的做法,在北段恢复了一段长约25米的墙体。同时将部分东安门的遗址进行展示,共有:门南北两段皇城墙遗址。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东安门古迹 1-东四牌楼

说东安门必说东四牌楼。位于北京东城区中部,东四北大街东侧。元代称十字街。明代于十字路口四面各建一座四柱三楼式木牌楼。又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简称东四。牌楼随时间消失后,东四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泛指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

东四作为地名沿用至今,泛指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交会处及附近地区。东四南大街明代有著名的“四大恒”金店、合芳楼糕点铺及米市、灯市、驴市等。东四北大街南端地处东四商业圈,北端地处北新桥商业圈。东四三条至八条的胡同及一些四合院保存较为完好,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主要建筑古迹有孚王府、崇礼住宅、南新仓、大慈延福宫建筑遗存、段祺瑞宅等。在东四五条有徐世昌故居;东四六条的崇礼旧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四七条有灿公府第、海兰察府第等;东四八条内原有承恩寺、正觉寺,71号院为叶圣陶故居;东四九条内有清代谟贝子府、乾隆大学士李侍尧府等。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

在建筑群落中,牌楼虽属于点缀作用的装饰品,但也相当于“门面”,人要脸树要皮嘛,牌楼就是街道或建筑群的名片。由于当时一般房屋矮小,牌楼就显得巍峨高大。东四牌楼每个牌楼有三个出入口,在四牌楼附近有许多商家店铺,显得非常热闹。东四牌楼上有燕窝,一到晚上,无数只燕子围绕牌楼尖叫盘旋,形成一个独特的景观。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明代初期,由于连年战乱,北京城人口骤减,当时城外交通困难,城内到处都是大片的空地。为此,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朝廷先后在内城钟鼓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以及朝阳门、安定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附近,兴修了几千间民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货,叫作“廊房”,以促进北京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东四地处内城中心区域,商业就发达起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

明代积水潭停止漕运后,南方水运来的货物多至京东张家湾和通州的运河码头弃船装车,由水路运输转为陆路运输抵达北京,从朝阳门入城运到内城各处,东四乃处要冲之地,许多从京东来的客商都要在朝阳门至东四的大路两旁用餐、购物或进行交易,由此这里的商业繁荣发展起来。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地安门古迹 2-隆福寺

隆福寺,坐落在东四北大街西,始建于明代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九年重修。隆福寺在明代是京城唯一的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成为完全的喇嘛庙,北京隆福寺曾是朝廷的香火院之一,成为京师著名的大庙会。因坐落在东城,与护国寺相对,俗称“东庙”。清代,旧历每月逢一、二、九、十开庙,1930年改用阳历一、二、九、十开庙。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安门篇鉴赏

隆福寺庙会在每月逢九逢十,“百货具备,目迷五色,王公亦复步行详玩”(靠近西四的护国寺庙会则定在每月逢七逢八日,相互错开)。这些,都促进了东四商业的繁荣。“百货骈阗,为诸市冠”、“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鱼虫,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杂技之流,无所不有”。著名的四大恒钱庄,当铺、绸缎庄、药店以及老字号的饭庄、茶园等,都分布在东四附近。

每逢庙会,人流如潮,附近王府居住的贵族、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人、贫苦市民和近郊农民都来赶庙会。在这里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可以吃到多种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可以看到北京的民间戏曲。《北京竹枝词》中说,当年庙会全盛时期“一日能消百万钱”。

庙会之日,全国各省的商贾汇集于此,经销各地出产的商品,拜会俱全,以至“夷蛮敝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骨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大聚会。当年,在东四南街西,还有皇帝和宦官合伙开办的宝和、和远、顺宁等皇店,自然是店大牌亮,不可小瞧了。旧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即在京的巨商富豪多居住在东城,本大气粗的店铺和有名的钱庄,集中在东四附近,一些王公大臣和在京的外国人,也来此搜罗古玩珍奇。

图为《京门九衢图》——创作资料用图

长卷内容摘要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京门九衢图》所展现的老北京城以宫城为核心,宫城中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在中轴线两侧,一些坛庙、寺观、苑林、府第、胡同以及大片四合院民居依次对称布局。格局严谨、层次分明形成了这座著名都城独具特色的整体风貌。

图为《京门九衢图》-老北京城门创作资料用图

经过元、明、清三代发展形成的这座都城,是历史文化、科技艺术和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

《京门九衢图》取材于康乾盛世的北京城,以中国传统绘画“工兼写”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六朝古都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二十个城门楼以城墙和护城河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建筑格局,展现清王朝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建筑、体育、民俗等方面壮丽广阔的场景面貌。


推荐阅读
“体彩杯” 常州市第二届古运河皮划艇大赛成功举行 10月17日上午,2020年运动龙城大联赛之“体彩杯”常州市第二届古运河皮划艇大赛在西瀛门明城墙段举行。来自常州全市的84名皮划艇爱好者参赛,其中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64岁。
“古老的运河讲新时代的故事”系列报道之邯郸篇 邯郸市地处河北省南段冀南平原,西靠太行山脉,东临滏阳河,并接华北平原。邯郸段大运河历史悠久,肇始于东汉末期、形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延续至今的邯郸运河文化,以其跨越时空之长、流经地域之广、遗存之丰富,在中国大运河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四“东安门(下)” 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四“东安门(上)” 东安门位于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汇处。东皇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在玉河以西,河在墙外,宣德七年(1432年)东移,将玉河包入墙内。墙为南北走向,正对紫禁城东华门设东安门,为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官员们上朝陛见,皆由东安门进宫。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