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京剧“邂逅”交响乐,铺展运河画卷

发布时间: 2020-11-16 15:59:06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水波为曲,桨帆当歌,一河千载通南北。12月2日、3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品,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将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带领观众在交响乐、京剧、合唱的跨界融合中,探寻京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故事,品鉴大运河的史书画卷。日前,《京城大运河》主创团队在国家大剧院分享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

李飚执棒梨园名角登台

关于京杭大运河,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然而关于大运河北京段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故事流传,却并不为太多人所熟知。《京城大运河》聚焦于大运河北京段,深度挖掘京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北京城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风貌。

《京城大运河》主创主演人员接近200人,都堪称行业翘楚,包括作曲杨乃林,作词翁思再、李东才,导演孔洁,舞美设计丁丁,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宋立,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整场演出由北京交响乐团、北京京剧院、北京音协合唱团共同担纲,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李飚执棒。杜镇杰、李宏图、迟小秋、朱强、陈俊杰、张慧芳、胡文阁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将倾力加盟。

以歌咏史戏剧手段辅助

主创团队经过一年多的细致采风,最后呈现的整台演出共分为五个部分——《序曲》《一支塔影见通州》《天上的星星郭守敬》《漂来的北京城》和《致敬京运河》。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其主要通过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的结合,以套曲形式表现每一部分的主题内涵。

作为《京城大运河》的作曲,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乃林专长戏曲音乐创作。此前从没指挥过京剧交响曲的李飚直言:“如何让中西文化交融结合,许多艺术家一直在努力,《京城大运河》让这个现实题材以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创举。”作词李东才介绍,《京城大运河》的每一章节都不是单摆浮搁的,互相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

今年3月初,孔洁导演接到了《京城大运河》的创作邀请,负责舞台呈现这个部分的导演工作。这源于他连续做了两季《水路戏路——大运河年度戏曲精品大汇》,对大运河的文化历史有一定研究。在舞台呈现方面,孔洁首先想到的是画面感较强的戏剧化处理,但是考虑到《京城大运河》是一部交响京剧套曲,本质上是音乐作品,经过与其他主创们的几次沟通后,他转向以音乐和唱段为主体、其他手段为辅助的舞台呈现思路。

帆起帆落营造历史空间

在艺术表现力上,《京城大运河》综合舞美、灯光、多媒体等多种舞台元素共同呈现。舞美设计丁丁透露,该剧舞美最点睛之处在于16块以“船帆”为主体意向的屏幕,前区8块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拟运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时它是投影画面重要的载体,通过升降形成不同的空间来配合不同章节的演出。“16块屏幕,前后呼应,环绕包裹着音乐厅,类似中国长卷画的上卷和下卷,通过多层次的空间营造演出情境,利用布景运动的美感,让人物与空间建立动态关系。”(记者徐颢哲)

 

推荐阅读
大运河亮出百公里农业精品线 比如52集电视动画片《功夫梨园》,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大运河文化和京剧文化的少年偶像热血动画片。未来,北京市将进一步推动大运河主题文艺创作,用优秀文艺作品展现大运河精神的现实价值,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文化节期间,文体融合、文艺创作、非遗展示等8大板块39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截至目前,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数达3500余万人次。
京剧“邂逅”交响乐,铺展运河画卷 《京城大运河》主创主演人员接近200人,都堪称行业翘楚,包括作曲杨乃林,作词翁思再、李东才,导演孔洁,舞美设计丁丁,灯光设计胡耀辉,服装设计宋立,多媒体设计胡天骥。舞美设计丁丁透露,该剧舞美最点睛之处在于16块以“船帆”为主体意向的屏幕,前区8块屏幕可以自由升降,模拟运河上的帆起帆落,同时它是投影画面重要的载体,通过升降形成不同的空间来配合不同章节的演出。帆起帆落营造历史空间在艺术表现力上,《京城大运河》综合舞美、灯光、多媒体等多种舞台元素共同呈现。
文化生态建设并举 扬州大运河一派好风光 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功申遗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更加彰显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扬州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淮生态大走廊”和“大江风光带”规划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目标,同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生态运河建设,赋予大运河新的生机和活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一派好风光。
文物文化文艺体育聚汇大运河文化节 据了解,文化节期间,文体融合、文艺创作、非遗展示等8大板块39项主题活动陆续开展,线上线下总参与人数达3500余万人。其中,文艺演出、文体融合、专题展览等多个版块活动吸引线下参与人数6万余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良好氛围。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文艺作品展示、非物质文化展演、体育参与项目等特色活动形成“文物+文化+文艺+体育”大融合模式,让文化遗产在润物无声中转化为精神滋养。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