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作为古老运河,中国大运河无疑在世界运河史上占有最为重要的位置,但如何在世界遗产背景下做好保护与利用工作,我们还需要学习与借鉴。对世界其他遗产运河在保护利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国际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遗产运河的共性特征和特色做法,有助于我们在世界遗产运河背景下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路。
构建复合管理体系。纵观世界其他5条遗产运河的管理体系,不难发现全方位的架构体系是其遗产保护的基本保障。自上而下的协调管理与监控为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勤保障”。中国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可以借鉴世界遗产运河的经验,积极推进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群众的管理体系,实施分区、分级、分类管理,实现统筹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政府在城市规划上的指导协调作用,尤其是要根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将现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协调机制日常化、具体化、实体化,协调运河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事宜,监控运河保护与合理利用,将其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在保护运河的同时,应遵守国际公约,推动国内运河法律体系建设,保障运河建设与管理有法可依,稳健发展。
推动公众广泛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配合。一方面,世界遗产运河建设中都注重充分发挥社区的力量,鼓励民众和民间组织成为保护运河的参与者,为运河保护建言献策并出资出力,增加地区居民学习和教育的机会。公众参与的重点在于公众在共享运河旅游资源的同时,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毋庸置疑,遗产运河的利用都是以不损坏水质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尽量保持运河以及沿岸历史文化古迹的“原汁原味”,是可持续发展的遗产文化保护措施。遗产运河资源造福沿线民众,民众应积极投身于保持运河绿色发展的活动中,相关部门可设计网上调查和意见反馈等,促使民众为运河保护建言献策。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知识需要传承,相关的教育必不可少。运河教育应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阵地和堡垒。公众在接受教育的同时,欣赏并认同大运河的灿烂文化,才能使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重视。定期开展以大运河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就大运河的传承或运河精神进行交流;或利用网络媒介,以丰富多彩的视频形式呈现大运河的悠久历史和风土人情,激发人们自觉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传承。
搭建立体化文化架构。从世界遗产运河建设经验梳理中发现,运河文化并非线性化的独立存在,而是包含与运河相关的物质遗产和文化活动的立体化文化架构。在保护运河,凸显其普遍价值之余,应积极发展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强化其文化价值及商业价值。运河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相辅相成,商业价值蕴含于文化价值之中。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主要靠旅游业,而旅游业发展不外乎运河遗产的合理利用。大力推广运河文化及其衍生产业和品牌活动是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成为“朝阳产业”的必由之路。挖掘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我国长城之外的另一张名片,擦亮中国大运河的金字招牌。借鉴世界遗产运河的经验,可举办水上灯光节,将运河之美于灯光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可举办运河画展,以运河之韵为主题,集思广益,通过图画的形式,凸显运河在艺术家眼中的美感;可举办运河摄影展,收集大运河在历史长河中的神韵,于四季抑或一日之内的变换。再者,诸如运河沿线城市的美食、运河为主题的文旅产品、运河博物馆等亦可成为立体化运河遗产的重要部分,推动中国大运河文化在国际舞台的文化塑造与传播。
世界遗产运河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经验,对中国大运河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以文明互鉴的心态融合其他国家运河保护与传承的经验,博采众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更好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作者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世界运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