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25年基本完成

发布时间: 2021-05-06 16:20:23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安蓓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大运河森林公园记者白继开摄

据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记者安蓓)记者日前了解到,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印发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形成一批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相关重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利用,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综合效益有效发挥,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的总体目标,即全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重点文物和重大考古遗迹保护水平有效提升,文化旅游融合程度显著加深,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

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方面,到2025年,一大批价值突出、代表性强的国家级石窟寺遗址等遗产资源保护水平和数字化展示水平明显提升,遗址遗迹富集的重点地区考古机构文物发掘、存储、研究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国家公园等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展示方面,各类自然遗产地保护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科普宣教功能进一步发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步建成,群众绿色共享空间不断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红色旅游实现规范和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推荐阅读
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宏伟调研港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长制工作 张宏伟强调,要拓宽发展腹地,优化空间布局,提高资源配置质效,进一步提升港口集疏运体系综合服务能力。张宏伟来到水上应急搜救中心乘船巡河,深入了解大运河水质、水域岸线保护、过往船舶管理等情况,听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凯博港运营情况汇报。随后,张宏伟乘船来到峄州港魏家沟作业区,详细询问了港区占地、堆场、泊位规模等情况。
两张照片见证了扬州运河三湾的巨变 昔低矮农房显荒凉今生态文化好地方昨天,两张在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同一地点拍摄的照片在朋友圈引发关注,拍摄的时间相隔30年之久,见证了运河三湾的巨变。“如今,大运河周边环境越来越好,这是运河沿线居民最切实的生活感受。朱善文说,凭着印象,他又选择在同一地点拍下一张照片,此时这里,已经矗立起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了一处生态文化“好地方”。
沧州市长梅世彤督导检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书记王景武提出的“加快打造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和特色产业带”工作要求,有力有效有序抓好生态修复、文物保护、项目建设、景观改造等各项重点工作,争取历史、文化、生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公约数,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平。梅世彤在督导检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要求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5月4日,沧州市长梅世彤带领运河区、市大运河办、市大运河集团相关负责同志,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梅世彤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树牢“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层层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举措,以“严细深实快”的工作作风,抓实抓好大运河沿线景观提升等重点工作的突破攻坚,努力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30名“小河长”行走浙东运河 本次活动由宁波市文化管理研究院主办,宁波市水文化研究会、宁波市河道管理中心、宁波杭甬船闸运营服务有限公司和海曙区文物管理所以及宁波学益研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协办,旨在普及和探究浙东运河的历史,推动我市关于《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施行、配合市人大常委会2021年《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条例》立法调研项目。”宁波市文化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江怀海呼吁全社会持续关注和参与遗产保护,让文化遗产得以生生不息。本次研学活动,“小河长”们在趣味性的教学设计中,学习和探究浙东运河历史发展的变迁,考察浙东运河历史遗存的开发和保护,完成宁波市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立法问卷,还了解宁波航运水利设施的古今功能和目前宁波河道智慧水利发展现状。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