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津市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阎金明 研究员
记:2019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从而把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升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做出了重要批示,是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的一项伟大事业。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大运河的形成、作用以及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所带来的新的机遇好吗?
阎:好的!京杭大运河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航运和管理、税收、文物考古等资源十分丰厚。作为人类历史上水利工程壮举之一的京杭大运河,其主要作用早已由建设之初的军事用途衍生为“多功能”。史料记载,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代,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在沟通南北运输大动脉、促进文化交流、调蓄流量和兴修水利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经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此处不包括隋唐运河流经的安徽和河南两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从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部分河段至今仍具有通航功能。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被称之为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京杭大运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和内河航运技术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还从南到北沿运河两岸孕育出一座座积淀深厚的名城古镇。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与东西走向的万里长城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璀璨名片。
元明时代大运河航运各种税赋
记:古人为什么要开挖这样一条大运河?它所发挥的作用?
阎:史料记载,开挖大运河最直接的动机是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特别是隋朝结束了长期分割混乱的局面后,急需一条联结中原京都并辐射南北两端的运输通道,以使其政治和军事触角向更加广大的国土扩张,展示中央政权的影响力。
由此衍生出大运河的另一大功能是“漕运”,就是从以粮食运输为主演化为把南方鱼米之乡的大米、丝绸、茶叶、木材、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尤其是是要保证宫廷所需。因为按照黄仁宇先生的研究,到公元八世纪以后,“也就是唐宋两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化:经济的重心,由华北旱田地带移至华中和华南的水田地带。”这一带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产出的丰富程度远非北方地区可比,因此可谓“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
初期的漕运都是由军队来完成。运送漕粮的军士称之为运军,全部运军有官兵十二万人,运粮船只12000艘。一千多年来运河的年漕运量平均在400万担,最多曾达800万担,几乎可以满足当时京城的全部需求。
记:看起来大运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才奠定了她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吧?
阎:是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所以其价值才能和万里长城相提并论。我国的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最长、空间跨度最大、使用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被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国际运河古迹名录》中列为最具影响力的水道,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六省35个城市,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文化形态于一体,把中国江南的稻作区和北方产麦区连结在一起。大运河连通着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空间上与“一带一路”形成水陆两路的双重对接,同时还把历史与当代、国内与国际、经济与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巧夺天工地联系在了一起。
历史上随着北方农业的发展,对江南粮食的依存度有所降低。同时也由于长年漕运作业的艰辛,统治者开始允许粮船捎带一些其它种类的商品进行交易,比例逐年增大。1474年,规定每船可携带私货十石。1502年又出台新规。1560年和1579年这一数额分别增加到了40石和60石,还逐渐准许商船在大运河航行。一方面,这条“贡河”很快就变成一条促进商品流通和服务百姓需求的大动脉;另一方面,这条成本低廉的运输大通道又强有力地带动了沿线地区的商品生产。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格局受到冲击,手工业、半手工业的商品生产在这里开始萌芽。清代诗人查慎行“本业抛农务,群情逐贸迁,刹蓝多用染,屑草半为烟。”诗句形象地说明了这个转变过程。
以运河沿线的鲁西地区为例。在商品经济推动下,原受黄河泛滥形成的涝洼贫瘠地区,如济宁、聊城、临清、德州等地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较快扩张,成为南北商品交易转运中心。南货从这里转运至晋、冀、鲁、豫,并远销陕西和关外地区。北方出产的物资也集中在这里装船南运。除了传统的农副产品,还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临清的“贡砖”通过运河运至数百公里外的大都北京,生产的哈达大量供给远在数千公里之外的西藏。济宁则大量种植烟草。棉花的种植使鲁西地区至今还是全国棉花生产基地。在大运河的南端,以丝绸、棉纺织品为主的手工业产品供应范围从宫廷走向全国、走向丝绸之路。其通达的便捷我们可以从这首古诗中领略:“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新中国成立后,对部分河段进行了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在京杭大运河的南段,有鉴真和尚东渡出发处的江苏张家港黄泗浦,有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起锚地的江苏太仓刘家港;有元代著名的两大港口宁波港和舟山金塘镇沥港,这两个港口是元代海运航线北通直沽的起点港。可以说,京杭大运河直接连接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名副其实地成为沟通两大丝路的“廊道”和“桥梁”。
大运河北端的北京通州,曾经是万舟骈集的漕运重镇。元、明两代漕运极盛时期,每年过往船只达3万余艘,在通州装卸的货物无数,其中仅粮食一项最多达600余万担,总计10亿余斤。
林则徐修洪泽大坝铜像
记: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经济总量和发展的质
量都有了很大变化,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迅速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重提大运河开发利用的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阎:首先,沿线30多个大中小城市的经济基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雄厚的多。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民经济迅猛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超过百万亿元,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大运河沿线省市大都属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目前沿线八省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对大运河进行新的开发利用,条件和时机都是相当成熟的。
其次,深入发掘大运河经济功能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在我国经济总量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传统的增长模式正面临挑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是一项迫切任务。由以往粗放型增长转变为提高科技含量,由高消耗的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大运河沿线省市都大有文章可做。基础雄厚的城市正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中小城市则可以逐步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如航运及相关产业、文化旅游、动漫创意、地方特色产品与餐饮等。大运河沿线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对其它地区都将产生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第三,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宏伟目标的需要。历史上的大运河,曾经将北方地区的山东、河北及京津两大城市紧密地连结起来,在商品经济作用下的地区“一体化”特征较为明显。而在后来的漕运活动渐趋衰落、北方地区旱情日益严重导致断航等因素作用下,自山东向北的运河段航运基本停止,利用率低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为大运河北段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历史性机遇。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听取了北京通州区历史文化、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介绍,察看了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眺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全貌。京津冀三地正在酝酿联手打通运河,力争实现北运河正式通航。通州早已开始着手运河的河道治理及沿岸的规划开发,河道由90米拓宽至200米,平均挖深0.5米。建设了日处理能力10万吨的碧水污水处理厂,提升运河及其上游通惠河、温榆河的水质。自2015年开始,北运河天津武清段从休闲驿站至定福庄,已经成功实现11公里通航。河道最宽处100米,水深4米左右,有4艘大型画舫船和部分摇橹船在该段航道中航行,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游服务。为了助力北运河通武廊三地尽快实现旅游性通航,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武清区对没有改造的北运河河道进行集中清淤、补水、修建坡道、绿化等,并在沿岸建设生态旅游项目。大运河京津冀地区段的提升改造和开通,将极大地带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三地人民在地缘、亲缘、人缘等方面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古老的运河为区域协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大运河的通航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大运河沿线一带始终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带,其经济价值不言而喻。目前大运河的山东中南部、江苏、浙江段航运功能还在使用中,连接着中国两个最具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两个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交通运输、防洪抗旱和南水北调中发挥着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而大运河所具有的旅游休闲价值更是显而易见。运河文化滋生着商业文明,漕运文化离不开义气仁声,长途贸易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支撑。这就使得运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商业性、开放性、都市性、消费性等地域特点,融汇了商业、建筑、市井、工艺、民俗、戏曲、曲艺、宗教、饮食、水乡等多种文化,为发展全域旅游搭建了良好平台。
从我们近几年对运河沿线调研中体会到,无论是从历史沿革还是从当代发展来看,京杭大运河都是沟通两大丝路的“廊道”和“桥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中将发挥更大作用。建设好运河经济带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重点城市、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在振兴航运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加速转型,提升品质,增强运河经济带的经济、科技实力,改善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形象,扩大经济带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江苏淮安总督漕运部院
记: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大运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那么下一步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运河的作用呢?
阎:我想至少要让大运河在近期内产生以下几个效应:
一是直观效应。就是发展航运,取得运河经济带的直接经济效益。实践证明,发展水运占地少,效益高。修建一公里铁路平均占地30-40亩,修建一公里高速公路平均占地60亩。而开发利用运河的集约效益就非常明显。黄河以南运河段的改建仅花费40亿元投资,却为国家提供了一条长达1000公里的运输干线,与同等能力的其它运输方式相比,节约投资近百亿元,每年还可以为工业部门增加27亿元利润(或减少成本支出),航运本身的投资回收期也只有5年。以运煤为例,一条大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的运力,而且成本要比通过汽车、火车运到海港再运到南方要低得多。从物流成本角度分析,水路、铁路和公路的运费成本之比大致仍为1:5:10!如果运河两岸开采的大量沙石、建材、矿产品及农副产品能够更多地通过运河运输,其在社会物流成本上的节约将极其可观,企业产品也将更具竞争力。目前山东济宁以南至杭州段近1000公里仍可通航100吨拖驳船队,货运量很大。其中江南段已接近亿吨,苏北段2700万吨,山东段700万吨。但济宁以北至北京778公里需进行改造。
有专家乐观地评论,京杭大运河将再度辉煌。届时千吨轮船过长江,跨黄河直抵首都北京,她将承担一亿吨左右的跨省长途物资运输任务。区间运输量超过两亿吨,成为东部地区最大的运输通道。近1800公里运河两岸不仅是一片繁华的经济带,工业走廊,鱼米之乡,也是一大片青松翠竹、碧水蓝天、清新宁静的家园。”
二是带动效应。要以大运河的开发建设和全面通航为契机,为沿线城市注入更大活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增长动力逐渐减弱,疫情前景仍不确定,亟待产生新的动力。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有助于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够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大运河沿线的35个城市,多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发挥更大作用或重振雄风是必然的历史担当。而其中又有18个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北京、天津、沧州、衡水;德州、聊城、济宁、泰安、枣庄、宿迁、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湖州、嘉兴和杭州等。这些城市在新常态下都确定了自己新的定位,突出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智能化制造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大运河像一条纽带,把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连接起来,把自然景观和市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三是文化效应。要发挥优势,促进运河全域文化旅游的加快发展。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4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情况下,“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大运河的开发利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我国文化旅游业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现状。旅游业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低污染、低消耗、高收益、高带动效应的新兴产业。要进一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使古老的运河活起来,成为一条文化旅游带、观光休闲带、新兴产业带、万民欢乐带。
四是体制效应。学习借鉴“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创新经验,在大运河开发建设中,努力突破原有的行政、地区壁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体制创新方面做出更多探索。沿线省市应建立大运河联合协作机制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进行沟通交流,就重点议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定期在沿线不同城市举办招商、会展、推介等活动,吸引国内外客商参加。加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建议以建立大运河旅游联盟为切入点,密切区域合作,推动沿线开发,使人流、物流、资金流更加密集,拉动相关产业的合作交流。2018年5月,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大力推动北运河生态文化工程,积极促进三地通航,将北运河建设成为通武廊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同时要加快北运河博物馆、延芳淀湿地、运河文化公园、运河文化中心、北运河香河段生态综合整治一期等重点项目进度,使之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新动力。
五是开放效应。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历经千年、生生不息的大运河,其发展沿革本身就得益于开放交流、包容互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条宝贵经验,就是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因此,大运河的开发建设同样要秉持开放理念。一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内河航运的成功经验。内河航运在发达国家始终稳定发展,竞争能力十分明显。其运输成本和运价大约是铁路的1/3,公路的1/9。欧美国家大都将内河水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予以开发利用。在煤炭、矿石、建材等货物的运输上极具吸引力。二要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取各方所长,高起点进行航运设施、航道疏浚、景点设计、游客动线规划、历史文化节点建设、土特产品展示、幻影成像、VR设施的建设和摆布等等。三要突出以人为本,以游客舒适度、满意度为导向,全方位提供游客满意的吃购行游购娱服务。特别要防止“高大上”的旅游硬件建设与软的服务相脱节、不实的高价格把游客吓跑,从而使景点缺乏“人气”的现象。
六是生态效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大运河这条经济线、文化线、旅游线打造成一条生态建设示范线。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凸显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回首过去,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问题,人民群众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向“求生态”。大运河的规划建设,要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对水体治理、航运操作、森林草地、清洁能源、废物处理、环境监测、生产生活等活动予以统筹考虑,合理规划,确保落实到位。要结合“河长制”保护管理体系的引入,强化运河开发建设的政策设计和引导,协调处理大运河开发相关事务并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要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大运河的显著特征,成为一条流动着的“绿色银行”。
大运河山东段航运
记:天津是一个因漕运而兴的城市,运河与城市的关系比较紧密。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阎:大运河天津段全长170多公里,在天津境内分为南、北运河,由南到北流经静海、西青、南开、红桥、河北、北辰、武清等七个区,南、北运河交汇于天津城市的发祥地——三岔河口。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各有千秋,独具特色,成为“天天乐道,津津有味”的“津味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运河把原先散落的珍珠串成串,其整体吸引力也大大增强,为我们这个“水上漂来的城市”增添了不少靓丽的色彩。目前国家层面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高度重视,我市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借鉴运河沿线兄弟省市的经验,可以为我们充分认识和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宝贵资源提供有益的借鉴。
天津地处大运河货物进京前的最后一个重要物流节点,而且在沟通南北、向三北地区辐射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漕运给天津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及其后几百年天津在中国北方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其影响至今仍很明显。地处九河下梢,“以港兴城”,河海交汇,开放包容,成为天津城市的最大特点和优势。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运河从山东临清北流至天津的南运河与从北京通州南流至天津的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入海河。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总长约174公里(另一说为182.6公里),占大运河全长的十分之一。北运河自北向南流,北起木厂闸,南至三岔河口,全长87.8公里。南运河自南向北流,南起九宣闸,北至三岔河口,全长86.3公里。南运河在公元前602年之际曾是黄河故道,亦称清水,曹魏时期,沿此清水河修建白沟水运;隋代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时称永济渠,又名御河,其名延续至今已有1300多年。
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运河还把南方的商业文明带到北方。天津的地域文化就融合了南北西东以及海外的多种元素,在商业发达的同时成为雅俗共赏、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镇。有专家分析,仅从天津的饮食特色就可看出不同文化和生活习惯在这个城市的集中反映。五方杂处的居民带来了各地的饮食,极大地丰富了天津的饮食文化。如包子,麻花,煎饼、豆腐等食品,在大运河沿线地区都有制作。但到了天津,为适应不同人群的口味,得到逐步改造、提升,口感更加丰富,特点更加鲜明,使天津餐饮文化形成自身特色。在漕运发展中,天津的杨柳古镇逐渐兴盛起来。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故地重游》中描绘的京杭大运河流经杨柳青时的景象:“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而清代英廉《秋宿杨青驿》诗句则说的是漕运货物往来的情景:“孤村依长河,客枕依秋圃。知有南船来,烟中闻吴语。”
天津金刚桥附近的大运河标志
记:大运河在发挥经济功能的同时,她的历史文化内涵还真是丰富啊!
阎:上面说的是比较“软”的内容,硬件方面,大运河天津段遗产构成包括27处不可移动实物遗产,包括运河河道,运河上的船闸、桥梁、堤坝等水工设施,两侧相关的地下遗存和历代沉船,沿岸的衙署官仓、会馆商铺、城镇乡村、古街古寺、古渡口、古驿馆等,历史遗存二百余处,代表性文物古迹近七十处。另外还有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文化遗产以及大量古树名木等。
天津的一些学者还发现在天津大运河沿岸分布着一些以“官屯”命名的村镇。其中,北运河有5个,如富官屯、卞官屯等,南运河有11个,包括陈官屯镇所属的陈官屯、吕官屯、唐官屯镇所属的唐官屯、只官屯等。这些“官屯”镇、村都和明朝的“官屯”制度有关,就是大批官兵在大运河两岸屯田,实行亦兵亦农制度。这些“兵团”落户成村后,便形成了所谓的“官屯”村,并以官屯主官的姓氏得名。
中国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使得天津继长城之后,又有了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极大地提高了天津的国际知名度,尤其是对于开发大运河沿线的文化旅游来说,又一次提供了重大机遇。
记:在全球疫情蔓延和经济增长受阻的情况下,如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能够借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之机,加快天津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您谈谈这方面的思路和想法好吗?
阎:天津已经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天津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京津冀运河旅游观光带规划(2017—2035年)》,正探索一条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协调推进、融合发展之路。京津冀三地也正在酝酿联手打通运河,实现北运河正式通航。“十四五”期间,大运河天津段的两段河道将实现通航,一是中心城区桃花堤景区——大悲院码头区段,二是武清区南蔡村镇——筐儿港水利枢纽区段,并具备与河北省通航的条件。主要建议是:
1.全面提高认识,增强社会参与度。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是整个1700多公
里大运河进入北京之前的最后也是最大的节点,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无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天津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大运河沿线城市中,天津还是唯一一个河海相连的城市。在我国正处于战略空间布局的完善期和重塑文化自信的关键期的情况下,搞好大运河天津段的保护、传承、利用,将有利于体现大运河文化最突出、最普遍的价值,增强全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度,提升历史文化的凝聚力,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只有认识上到位,才能更好地实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得到社会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健全体制机制,用制度保障实施。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和
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的部门和区域多,至少包括发展改革、规划土地、建设、文化旅游、交通、水务、财政、宣传文化、税收、文物、考古等部门。建议成立由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领导班子,统筹协调各项工作;要设立常设的工作机构,及时处理日常事务;要设立大运河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建言献策和对策咨询作用;深入研究河段管理模式,探索市区两级、按河段、分区域等不同管理方式的优长和不足,摸索更有利于发展的管理模式;倡议建立沿运省市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市长、河湖长定期交流、分析情况,协调上下游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各种问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协同推动。要加强和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交流合作,开阔视野,博采众长,提高水平。
3.层层落实责任,以项目推动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方针,按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相关规定,依法保持和强化大运河所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属性,严防在建设过程中产生新的破坏;落实河湖长职权,使其更加理直气壮地履行职责;制订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追责制度;要以项目为抓手推动工作,通过遗产保护项目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运河特色小镇建设等,做出详细规划,分期分批推动,年年都有新的变化和成效。
4.全面治理环境,提高群众幸福感。沿运环境的治理,与人民群众生活息
息相关,最能体现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成果,也最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经过近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开发建设和改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共享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也就是从关心“物”转变为更多地关心“人”。这与以往过于强调外观的美化有明显的不同。要突出“水”的主题,深入研究南水北调成功后运河天津段通水的问题;要借国家环保大检查的东风,努力改善水质;要下大力气、大成本彻底解决运河周边私搭乱建、占用河道、乱堆垃圾等问题,恢复古运河原貌;要大幅度提高运河沿线的绿化覆盖率,目前的水平远远低于全市建成区40%的覆盖率,确实过低了。在杨柳青等基础条件较好地段,率先实现“出门入园,开窗见绿”,争取把运河沿线建成水清、岸绿、景美的景观带。
5.文化旅游先行,促活态传承利用。大运河天津段段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
史、文化、水利、科技、商业、农耕、民俗、戏曲曲艺、休闲旅游、考古发掘、文化博览等资源。在目前全面通水、通航还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在一些重点区段开展文化旅游活动,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活态传承利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一个现实可行的路径。从大运河天津段的历史文化基因和元素出发,应重点在城市风貌、民居建筑、手工技艺、历史遗迹、民俗风情、饮食习俗、商贾文化、西洋文化等方面入手,恢复、建设、弘扬一批沿运河历史文化景点,包括不可移动的运河故道及相关设施、三岔河口及周边街区、杨柳古镇的几个大院、众多民俗非遗技艺、特色食品制作工艺、名人故居等。在条件成熟时建立运河或漕运博物馆。向全社会征集与天津运河、漕运有关的实物和史料并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建立运河或漕运博物馆。在借鉴沿线地区城市相关文博场馆经验的基础上,走差异化道路,以漕运为切入点,充分体现天津河、海、运交融,辐射面宽广的地域特色。要适应新时代大众旅游休憩的需要,沿运河建设城市慢行系统,修建跑步、骑行专用道;发展沿运民宿、露营事业和特色餐饮;开辟运河夜游区段,设立岸边戏楼,形成旅游旺季“桨声灯影,夜夜欢歌”的特色;要把沿运文化旅游的发展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把数字化建设纳入到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的每个环节之中,成为天津“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沿运项目建设要与文化旅游和宣传部门紧密配合,争取建成一批即运营、宣传一批;争取在大运河京津冀区段实现部分中小型游船的通航,使京、冀游客能经运河直接抵达天津的三叉河口,增强区域旅游的趣味性,提升天津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