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运河嘉年华系列活动:一起向未来——通州区迎冬奥群众合唱欢乐唱响

发布时间: 2022-01-29 15:20:03 | 来源: 北青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由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运河嘉年华系列活动正在举行中,近期《一起向未来——通州区迎冬奥群众合唱》在通州文化馆激情唱响,由通州区群众组成的合唱团以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出了动听的社区和谐之声和全民助力的冬奥之声,营造了浓厚的冬奥氛围,传递了时代正能量。

混声合唱《奥林匹克颂》运河之声合唱团

混声合唱《踏雪寻梦》、《苍天般的阿拉善》飞翔合唱团

混声合唱《北京欢迎你》武夷之声合唱团、后南仓社区合唱团

混声合唱《冰雪之约》运河之春合唱团

参加本次合唱表演的有来自通州的十余个合唱团,他们以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的方式深情演唱了十余首歌曲,其中,运河之声合唱团带来的《奥林匹克颂》、高山流水合唱团的《奥林匹克风》直抒胸臆弘扬了奥运精神;飞翔合唱团的《踏雪寻梦》以高亢的歌声传播了冰雪运动文化;武夷之声合唱团、后南仓社区合唱团合唱了《北京欢迎你》则表现了冬奥东道主的高涨热情;秋枫合唱团与祥和合唱团共同合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与《崛起的新城》、佳音女子合唱团的《萱草花》、飞翔合唱团的《苍天般的阿拉善》旋律悠扬动听,深情歌唱母爱,歌颂祖国;运河之春合唱团的《冰雪之约》、致青春合唱团的歌曲《我和你》以及协会合唱团的《一起向未来》展现了群众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以及“人人支持冬奥”的蓬勃态势。

女声合唱《萱草花》佳音女子合唱团

混声合唱《祖国慈祥的母亲》《崛起的新城》秋枫合唱团、祥和合唱团

混声合唱《奥林匹克风》高山流水合唱团

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感情,激发共鸣。在2022冬奥会临近之际,通州区迎冬奥群众合唱活动将音乐艺术和体育盛事结合,形式新颖、主题突出,通过群众参与的合唱活动,唱出群众心声,唱出时代风采,展示了运河的律动和城市副中心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讲好冬奥故事,传播冰雪文化。

混声合唱《我和你》致青春合唱团

混声合唱《一起向未来》协会合唱团


推荐阅读
科技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据统计,2021年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机关团体前来参观学习累计42次,党员干部及群众累计8600余名。如今,为了保护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当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设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内有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运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等遗址,通过在遗址发掘保护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使其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运河两岸的良田沃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汶上县大运河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登欣说道,“南旺枢纽属于遗址类文化遗产,它的展示性不强,为了提高它的展示型,通过科技赋能来增加它的体验感和观感,让更多的游客来参与、来体验、来感悟大运河的文化和智慧。
运河嘉年华系列活动:一起向未来 混声合唱《我和你》致青春合唱团混声合唱《一起向未来》协会合唱团。混声合唱《奥林匹克颂》运河之声合唱团混声合唱《踏雪寻梦》、《苍天般的阿拉善》飞翔合唱团混声合唱《北京欢迎你》武夷之声合唱团、后南仓社区合唱团混声合唱《冰雪之约》运河之春合唱团参加本次合唱表演的有来自通州的十余个合唱团,他们以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的方式深情演唱了十余首歌曲,其中,运河之声合唱团带来的《奥林匹克颂》、高山流水合唱团的《奥林匹克风》直抒胸臆弘扬了奥运精神。女声合唱《萱草花》佳音女子合唱团混声合唱《祖国慈祥的母亲》《崛起的新城》秋枫合唱团、祥和合唱团混声合唱《奥林匹克风》高山流水合唱团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感情,激发共鸣。
京杭运河江苏省船闸应急保障中心多措并举做好春运工作 18日下午,该中心组织潜水保障部对刘老涧、施桥、邵伯船闸进行水下检查。自1月12日起,组织各部门开展技术练兵,并对应急抢修设备设施、备品备件、保障车辆等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检查。中心党员突击队主动对接春运期间易发故障、繁忙船闸,对可能存在影响船闸正常运行的隐患及时沟通处理,逐项风险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春运期间船闸安全畅通。
探访京城大运河畔年味儿 运河龙灯会非遗传承人谢兆亮介绍,张庄村的运河龙灯会已有近190年的历史。村里操办的高跷会一般会在春节前一个月开始练习,为春节、正月十五的表演做准备。历史上,这里的春节曾花会云集,运河龙灯会、里二泗小车会、徐官屯路灯老会、大松垡高跷会、半截河武跷会……那一场场独具特色的热闹花会中,满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热望和祈盼。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