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科技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 2022-01-29 15:20:18 | 来源: 鲁网 | 作者: 蔚方云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我打小时候在这里长大,运河有水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儿还在河岸上跳过水,在河道里游泳,滔滔的运河真的成为儿时的记忆了!”汶上县南旺三村的村民孙鹏柱望着干涸的运河河道回忆着说道,“刚才我去参观运河博物馆,确实还原了古运河的风貌,新的科技手段展示既生动又逼真,游览体验的过程让我感觉像是又回到了当年在运河边游玩的时候!”

千年流动的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2年1月11日,大运河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又被评为第六批省级爱国教育基地,也被认定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

大运河贯通南北、联通古今,其中最具科技价值的节点之一便是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大运河南旺枢纽博物馆对其进行了形象展示,这一工程解决了大运河跨越水脊的难题,确保了运河漕运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如今,为了保护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当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设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内有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运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等遗址,通过在遗址发掘保护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使其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汶上县立足南旺分水枢纽丰厚的文化资源,通过科技赋能,采用了3D动画、VR仿真龙船、水工模型、3D投影等等一系列技术,对南旺枢纽博物馆进行数字化改造,利用全息影像技术进行视觉呈现,游客在这里可以进行沉浸式体验,从而吸引着游客们了解历史、走近文物,认识运河文化、感悟古人智慧,让南旺分水枢纽这颗京杭大运河上的“东方明珠”再现光辉。

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运河两岸的良田沃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汶上县大运河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登欣说道,“南旺枢纽属于遗址类文化遗产,它的展示性不强,为了提高它的展示型,通过科技赋能来增加它的体验感和观感,让更多的游客来参与、来体验、来感悟大运河的文化和智慧。”据统计,2021年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机关团体前来参观学习累计42次,党员干部及群众累计8600余名。


推荐阅读
淮北以运河文化激活夜经济 近年来,淮北市以运河文化赋能夜间文旅消费,以夜游经济促进运河文化繁荣,助推淮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建设乾隆湖濉溪古城景区,聚焦传统文化复兴、老街生活复原,打造夜间“网红打卡地”。据了解,当地建成隋唐运河古镇景区,获评“安徽省十佳夜游街区”“长三角夜间文化和消费样板街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等。
科技让运河文化“活”起来 ”据统计,2021年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接待机关团体前来参观学习累计42次,党员干部及群众累计8600余名。如今,为了保护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遗址,当地在工程原址上建设了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也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一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内有分水龙王庙古建筑群、运河北堤、白公祠、潘公祠等遗址,通过在遗址发掘保护的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使其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流淌千年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运河两岸的良田沃野、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汶上县大运河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黄登欣说道,“南旺枢纽属于遗址类文化遗产,它的展示性不强,为了提高它的展示型,通过科技赋能来增加它的体验感和观感,让更多的游客来参与、来体验、来感悟大运河的文化和智慧。
运河嘉年华系列活动:一起向未来 混声合唱《我和你》致青春合唱团混声合唱《一起向未来》协会合唱团。混声合唱《奥林匹克颂》运河之声合唱团混声合唱《踏雪寻梦》、《苍天般的阿拉善》飞翔合唱团混声合唱《北京欢迎你》武夷之声合唱团、后南仓社区合唱团混声合唱《冰雪之约》运河之春合唱团参加本次合唱表演的有来自通州的十余个合唱团,他们以女声合唱和混声合唱的方式深情演唱了十余首歌曲,其中,运河之声合唱团带来的《奥林匹克颂》、高山流水合唱团的《奥林匹克风》直抒胸臆弘扬了奥运精神。女声合唱《萱草花》佳音女子合唱团混声合唱《祖国慈祥的母亲》《崛起的新城》秋枫合唱团、祥和合唱团混声合唱《奥林匹克风》高山流水合唱团合唱是一种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是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感情,激发共鸣。
京杭运河江苏省船闸应急保障中心多措并举做好春运工作 18日下午,该中心组织潜水保障部对刘老涧、施桥、邵伯船闸进行水下检查。自1月12日起,组织各部门开展技术练兵,并对应急抢修设备设施、备品备件、保障车辆等重点部位进行全面检查。中心党员突击队主动对接春运期间易发故障、繁忙船闸,对可能存在影响船闸正常运行的隐患及时沟通处理,逐项风险排查,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春运期间船闸安全畅通。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