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审议通过

发布时间: 2022-04-08 16:45:55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近日,《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简称《条例》)由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6月1日起施行。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北段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河道总长530余公里,依次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17个县(市、区),是连接雄安、承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具有显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承载着体现河北文化活力的历史使命。

2021年,《条例》列入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立法计划,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和法工委、省司法厅联合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开展调研、起草工作,并通过部门网站、座谈会、实地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群众、人大代表、专家意见。《条例》共8章65条,针对大运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使用范围,理顺了保护责任,规范了规划实施,实行了保护名录管理,加强了监督执法,强化了法律责任。

《条例》的出台为依法推进河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河北省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将以《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各有关部门,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抓好《条例》学习培训和社会宣传及贯彻落实,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


推荐阅读
山东推进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 济南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今年将重点在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做强沿黄文旅产业、讲好济南黄河故事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切实抓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实施“济南100”精品营销工程,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打造济南黄河文化IP,推出黄河主题线路、打卡地和文创产品。立长远,打基础,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日夜坚守 苏北运河战疫保运进行时 在“疫”线用青春守护运河在封闭管理期间,宿迁航务中心宿迁船闸青年党员胡晓雯坚守岗位,主动参与防疫,坚持把广大船员的利益放在首位,做迎难而上的“逆行者”,做志愿服务的“冲锋者”,做为船民护航的“守卫者”,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展现了一名运河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连续在岗36个小时陆宝是宿迁航务中心宿豫航政大队负责人,该大队的主要任务是在皂河船闸上游水上疫情防控点负责查验工作。巡航途中,陆宝总是让队员换着休息,自己不停地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提醒船员注意做好防护,询问船员是否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审议通过 下一步,河北省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文物部门将以《条例》的出台为契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会同各有关部门,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抓好《条例》学习培训和社会宣传及贯彻落实,共同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条例》的出台为依法推进河北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促进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支撑,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简称《条例》)由河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6月1日起施行。
大城北延续千年运河文化 构筑三生融合诗意新空间 另一头,地处大运河文化带、良渚运河文化走廊及工业文化魅力秀带的交汇点,大运河生态艺术岛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未来它将串联起运河工业遗址公园、运河生态文化公园、运河创新艺术公园,在大运河文化带筑起时空连续、业态多元的滨水空间,与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等大运河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一道,继续丰实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内容,勾连起“双世遗”的过去与未来。此外,建设主体之一的市运河集团,还编制完成《大城北核心区工业遗存保护与利用规划》,对大城北核心区内杭钢、炼油厂、管家漾码头等片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形成工业遗产数据库……从去年开始,大城北规划建设进入全面、全域、全速的新阶段,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等十大标杆将悉数成形,杭钢旧址公园区块、大运河博物院—炼油厂区块、运河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区块成片成势推进,加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从蓝图变成实景。未来三年,迈向全域再升级的大城北,将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项目群建设为核心,实施505个项目。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