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杭州主城区运河绿道提升工程今开工 亚运会前全线贯通

发布时间: 2022-02-16 16:04:53 | 来源: 浙江日报 | 作者: 吴佳妮 杭建宣 鲍圣慧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不仅可以散步,也能骑行、跑步,沿途还有不少服务驿站和互动空间,这样焕然一新的杭州运河绿道,最快将在今年5月底与我们见面。

2月15日,大运河(杭州段)运道提升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南起凤起东路,北至石祥路,两岸总长约30.4公里,待建成后,千年古运河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亚运会和中外游客。

四处断点将被打通

作为杭州市最早的省级绿道之一,运河绿道广为人知,新年第一天前往运河绿道“走大运”,成为杭州市民游客最为欢迎的活动之一。

不过,因建设年份较早,也存在着功能落后、局部地段步行体验不佳、存在未通段和瓶颈点等问题。这次启动提升改造,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要打通断点。杭州主城区运河两岸存在4处断点,分别是小河油库、环城北路、皋塘和钱江新城二期,这次提升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打通这4个节点,让主城区的运河绿道真正贯通起来。

目前,小河油库已在结合小河公园建设同步打通绿道空间,环城北路施工段绿道也在结合武林门码头的提升改造同步进行。今后,市民游客可以从石祥路运河边,通过绿道一路走到钱塘江附近。

南段延续历史北段面向未来

这条长长运河绿道,以文晖大桥为中心点,分为北段和南段,各具特色。

北段,也就是从文晖桥至石祥路段,定位为“延续历史的遗产段”,从文晖桥至钱塘江的南段,则是“面向未来的非遗产段”。

杭州市运河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沈杨根告诉记者,北段“遗产段”,会更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我们已经梳理了120个文化故事,后期将以石碑以及微信扫码的方式,在运河沿岸展示。”

南段设置了漫步道、跑步道和骑行道。“以后沿岸居民的获得感、体验感会非常好。”沈杨根说,这次提升中还有“水岸互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通过绿化的梳理、游船的提升,“无论是从绿道望向游船,还是从游船眺望两岸,都能感受到精美的文化景观。”

推出新游船喜迎亚运

2022年杭州亚运会正向我们走近。

杭州市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升雁说,选在这个时间节点对杭州运河绿道进行提升改造,是希望以此作为一个小小代表,向世界展示杭州的文化自信、健康运动、绿色生态。“待运道建成后,来自各方的嘉宾和友人或许能到这里来走一走。”

记者了解到,今年古运河上也将推出一艘崭新的游船,为中外游客服务。


推荐阅读
杭州大运河保护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2002年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杭州市就对运河杭州段提出三大目标: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运河集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生态艺术岛等六个项目组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西侧,占地面积8.6公顷,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者侯志朴:把大运河打扮得越来越美 为加紧施工,现场施工人员2月3日就提前开工了,目前正在进行水系建设。2月3日,大年初三,早上8点侯志朴(上图左二)就来到大运河生态廊道一期项目施工现场,查看现场施工进度,询问施工安排。“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我希望她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京城大运河畔古村落 百年花会迎冬奥闹元宵 大运河河畔最具特色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庄村“运河龙灯会”,以及正在申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马头村“运河潞灯会”,各种融入了冬奥元素的民俗文化表演,点燃了大运河畔古老村落浓浓的节日气氛。新京报记者王巍摄村民舞龙闹元宵两大龙灯会各有传承两种不同的“龙”,是整个漷县镇民俗文化节最热闹喜庆的表演环节。新京报记者王巍摄张庄村运河龙灯会非遗传承人谢兆亮介绍,蓝色双龙在北京历史上非常罕见,也被誉为“运河龙”,是村民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杭州主城区运河绿道提升工程今开工 亚运会前全线贯通 杭州主城区运河两岸存在4处断点,分别是小河油库、环城北路、皋塘和钱江新城二期,这次提升改造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打通这4个节点,让主城区的运河绿道真正贯通起来。南段延续历史北段面向未来这条长长运河绿道,以文晖大桥为中心点,分为北段和南段,各具特色。2月15日,大运河(杭州段)运道提升工程正式开工,该工程南起凤起东路,北至石祥路,两岸总长约30.4公里,待建成后,千年古运河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亚运会和中外游客。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