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刘新岗:用心发掘大运河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 2022-02-09 17:03:44 | 来源: 河北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画说京杭大运河》展现大运河衡水段风貌。刘新岗供图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凝聚着中国智慧,堪称‘流动的文化’。衡水境内的运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亟待挖掘整理,发扬光大。”提及多年关注的大运河文化,故城大运河博物馆馆长、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馆长刘新岗说。

刘新岗的手机里,存着不少大运河文化遗迹照片和一幅《画说京杭大运河》百米长卷。前者是他经年累月实地考察大运河沿线留存的图片资料,后者则是他对美术创作与运河文化融合表达的探索。这幅历时7个多月创作完成的画卷共分5卷,全卷通高1.12米,总长106米,将穿越京、津、冀、鲁、苏、浙四省两市的千年运河两岸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尽显运河深厚文化积淀,其中有近18米长展现大运河衡水段风貌的内容。故城的山西会馆、运河第一湾、龙凤贡面、挑水坝,景县的景州塔、安陵晚唱、董子祠,阜城的霞口镇取水灌溉等重要历史节点、文化符号、地理特征都融入画中。

运河千里长,两岸是故乡。近年来,衡水市积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立完善规划体系,出台《衡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衡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实施39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亲身经历着巨变,刘新岗也致力于研究家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不断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价值。2020年,他参与建设的故城大运河博物馆开馆,展厅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形式,再现了故城、景州、阜城大运河沿岸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风貌。

在刘新岗看来,大运河时空跨度长、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自古以来就是全国各民族、各地区交融互动的纽带,也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地带。弘扬大运河文化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对于讲好河北故事、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运河蜿蜒流淌千年,如何在新时代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

“首先要加大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刘新岗认为,应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其次,应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协调机制,以解决由于跨市、跨省导致的信息资源不共享、建设标准不一致、分工不明晰等问题,确保大运河相关项目设计标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建设规范统一。再次,我省应针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项目用地,研究制定专门政策,支持大运河项目建设。


推荐阅读
浙赣粤运河将给江西带来什么 降成本引投资促进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麻智辉认为,目前江西省交通运输通道存在结构不平衡,铁路占比80%~90%,水运占比最低,但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改变江西交通运输结构,浙赣粤运河的开通,首先能大大改善江西省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更好发挥水运通道的作用,大大降低江西企业出口货物的成本,促进江西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2022年1月17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争取赣粤赣浙运河的前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扬州四举措打造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辐射圈 一是升级大运河法治文化景观阵地。二是征集大运河法治文化优秀作品。提升现有大运河法治文化阵地的综合效能,每年组织不少于6场次的法治文化广场演出、法治微电影巡映、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图书阅读等文化活动,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参加。
刘新岗:用心发掘大运河文化价值 《画说京杭大运河》展现大运河衡水段风貌。衡水境内的运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亟待挖掘整理,发扬光大。前者是他经年累月实地考察大运河沿线留存的图片资料,后者则是他对美术创作与运河文化融合表达的探索。
古运河 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明确了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宗旨与根本目标,让大运河成为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还指出了下阶段建设的重点工作是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现“两河目标”的实践路径是“四个统一”。做好“四个统一”文章让扬州“好地方”越来越好扬州高水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让扬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