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古运河 新使命

发布时间: 2022-01-29 15:20:54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古运河新使命

——江苏扬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大运河重要指示精神的探索

流淌了2500多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少有的、仍然在使用的活态世界文化遗产,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主要输水廊道。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扬州考察调研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史上最大的挑战之一,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明确了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宗旨与根本目标,让大运河成为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还指出了下阶段建设的重点工作是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现“两河目标”的实践路径是“四个统一”。

位于长江与运河交汇点的古城扬州,始终主动担当、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走在了前列。

从牵头到带头扛起“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扬州,运河在这里发源,古邗沟成为公认的大运河原点。繁荣的工商文化让人津津乐道,1300多年前,扬州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商埠,明代因漕运、盐运而兴,清代康乾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超过50万人的十大城市之一。独特的古城文化让人引以为荣,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风貌保持最完整的古城,瘦西湖则是集南秀北雄为一体的湖上园林的典范之作,以“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遗产项目。作为昔日“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应为“让古运河重生”扛起使命担当,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总体要求,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于是,一系列措施铺展开来——

系统谋划,整体保护。常态化加强对大运河遗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颁布实施《扬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扬州市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大运河扬州段世界遗产保护办法》等政策法规,建立大运河数字管理和预警监测平台,以及全国首个省级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创造,活态传承。大运河孕育了扬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设立33家文化名师工作室,1家文化名师工作总室,建立了雕版印刷、扬州剪纸等13个传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基地。充分发挥大运河遗产保护办公室、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等机构的影响和作用,系统开展运河精神的研究。精心创作推出扬剧《鉴真》《三江口》,舞剧《朱自清》,广播剧《一江春水向北送》等文化精品,使运河故事常说常新。

着眼长远,综合利用。依托总规模达20亿元的江苏省大运河(扬州)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系统化、项目化、清单化统筹打造全市重点项目。目前,扬州将北护城河文化旅游集聚区项目作为“古运河重生”“古城新生”的首发项目进行打造。同时,围绕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以皮市街、仁丰里等为试点,探索实施古城保护下的“古运河重生”项目,让扬州“世界运河之都”成为传播中国形象、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围绕“三好”优布局千里运河展新颜

50岁的扬州文史学者朱善文,为了研究扬州段运河文化,用30多年的时间拍了上万张运河照片。水塔,是运河显现工业文明的见证和缩影,单单是水塔,朱善文就拍下了20多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不少工厂退出运河沿线,水塔也随之拆除。”朱善文说,如今大运河两岸的环境越来越好,昔日“脏乱差”成了生态景廊,运河沿线居民切实感受到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在体现“三弯抵一坝”水工智慧的三湾湿地生态文化公园内,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于2021年6月16日开馆营运。这个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以新唐风建筑融合传统与现代之美,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11个主题展馆以时间为轴,涵盖大运河全流域,展示大运河带给人民的美好生活,彰显大运河的千年底蕴和生动形象。家住附近的市民李长云经常带孩子前来参观,他感叹:“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还是第一次,听着戏曲,品着清茶,一眼千年,仿佛穿越了唐、宋、明、清……”

为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扬州打破行政体制壁垒和行业界限,对全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成立注册资本30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文投好物”线上商城,推出包含世界非遗雕版印刷产品、扬州玉器、扬州漆器、谢馥春等四大品类、超百款的文创产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岁月洗礼,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大运河航道提档升级。127.5公里长的大运河扬州段均已实现二级航道改造,通航能力大幅提升,可以满足2000吨级船舶全天候通航,年运输量4.22亿吨,相当于莱茵河两倍的运量。2021年9月16日,邵伯船闸以“114.5万吨”创下全国内河船闸通过量最高纪录。为提升航道品位,沿岸景观建设中还有机融入了运河文化因素,长江口门是施桥船闸的经停航道,每个靠墩上都刻着运河诗词,让运河文化随着南来北往穿梭不息的船队广泛传播。

运河古镇焕发新姿。河为线,城为珠,线穿珠,珠带面。扬州明清古城的市井气、文艺范,吸引不少背包客自驾游;高邮古城以盂城驿为文化IP,将明清风貌的北门大街恢复原样,引得周边城市游客纷至沓来;“瓜洲京口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瓜洲着力复原古镇风貌,古渡公园焕然一新。

大运河环境逐渐改善。扬州人打响了蓝天碧水保卫战,沿线1公里范围内的工厂企业单位全部迁址让道,围湖养殖全部退渔还湖,每年还投入运河生态补偿7000多万元,鼓励企业绿色发展。为保护运河水体安全,他们制定了船舶绿色更新计划,鼓励运输船只采用新能源。针对运输船只的生活垃圾,他们在沿线设置了垃圾回收站,以垃圾称重换取生活物资补贴,还派出垃圾回收船为行驶中的船舶收取垃圾,清澈的河水保证了南水北调的水质。

做好“四个统一”文章让扬州“好地方”越来越好

扬州高水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让扬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运河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相统一。扬州对运河两岸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健身场所建设、厂房改造利用以及重要节点改造和活化利用,运河沿线绿化景观全线贯通。运河“生态美”让这条“黄金水道”更添绿色、活力迸发,让大运河流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标杆区。

运河保护与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相统一。沿线名城名镇是大运河文化的“活化石”,挖掘不同运河城镇独特的文化底蕴,扬州因地制宜制定了多样化的保护标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运河沿线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合,留下城市记忆。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明清古城最具特色的板块之一。他们以“小地块、微更新、渐进式、重文旅、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打造了一个散发浓郁烟火气的古城,让原住民生活环境改善、背包客赞不绝口、年轻人流连忘返。

运河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统一。推进大运河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对大运河文化的传播推广作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以来,在每日进馆人数限流的情况下,仍接待了60万人次的参观者。如今,扬州正在以古运河码头剧场为核心,结合船坞市集、运河人家等不同场景,为游客创造一个可以体验“穿越之旅”的运河演艺主题公园,使运河文化融入当代生活,在传承古老精神的同时孕育出可观的文化创意产业效益。

运河保护与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发展相统一。京杭运河江苏段通航条件好,航闸设施完善,货运密度世界内河第一。京杭运河扬州段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源头,常年有十多个省市的船舶航行,极易产生船舶污染物。扬州出台南水北调水域船舶污染防治办法,让运河的绿色发展更加有法可依;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紧扣加快航运转型提升目标,重点实施航运效能提升、运河文化展示、绿色生态廊道、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示范区等工程,让“黄金水道”碧波荡漾、船舶安全通行、货物高效运送。

以“三个强化”助力实现“两河目标”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扬州的前期探索工作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下个阶段,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围绕实现“致富河、幸福河”的总目标,抓好运河“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点工作,通过“三个强化”,推动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

强化水系治理和环境提升,让生态运河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感。运河是一个人与自然共同作用形成的水生态系统,要做好保护大运河生态工作,除了对运河本身的管理之外,还涉及与运河相关的沿岸生产与生活空间的有效治理,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从扬州出发,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将倒逼沿线地区转变生产方式,优化提升环境,淘汰落后产能,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因此,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长江大保护与生态运河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构筑一体化的生态网络体系,以水为抓手,精准统筹保护、修复及治理,确保生态资源的精准管治。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段运河的功能定位和水文特点,科学管理和优化资源,全面管理、合理保护开发两岸资源,完善运河基本设施,在保持航运功能的前提下,使运河的排涝、供水、灌溉、防洪、城市用水、生态景观等各种功能得以更好实现,打造一条生态、生产和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的现代运河体系。

强化遗产保护和文脉赓续,让文化运河建设提升群众认同感。大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世界文化遗产点最多的遗产区,在充分挖掘和保护好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传承和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高水平建设文化运河,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大运河文化有机融入他们的生活。因此,在文化运河建设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当地居民在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和保障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居民“保护运河”的教育引导,在运河建设项目评估中应当注重对社区居民认知度和满意度的调查,加大居民满意度在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真正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最终目标。

强化品牌传播和文旅融合,让旅游运河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既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旅游经济的增长点。要在挖掘运河古城古镇古村特色、防止“空心化”和整体推进上进一步探索。要推进运河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全景运河”为理念,规划确立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将大运河扬州段打造成城乡、河湖、江河之间的旅游发展轴,成为全球运河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希望扬州用更加开放的心态、全球化的眼光以及市场化的经营运作发展运河文化产业,围绕“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品牌作用,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调研组成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广春,光明日报记者苏雁,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黄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研究基地研究员丁宏)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4日 05版)


推荐阅读
浙赣粤运河将给江西带来什么 降成本引投资促进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麻智辉认为,目前江西省交通运输通道存在结构不平衡,铁路占比80%~90%,水运占比最低,但水运的成本是最低的。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改变江西交通运输结构,浙赣粤运河的开通,首先能大大改善江西省交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更好发挥水运通道的作用,大大降低江西企业出口货物的成本,促进江西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2022年1月17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争取赣粤赣浙运河的前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扬州四举措打造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辐射圈 一是升级大运河法治文化景观阵地。二是征集大运河法治文化优秀作品。提升现有大运河法治文化阵地的综合效能,每年组织不少于6场次的法治文化广场演出、法治微电影巡映、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图书阅读等文化活动,方便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参加。
刘新岗:用心发掘大运河文化价值 《画说京杭大运河》展现大运河衡水段风貌。衡水境内的运河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亟待挖掘整理,发扬光大。前者是他经年累月实地考察大运河沿线留存的图片资料,后者则是他对美术创作与运河文化融合表达的探索。
古运河 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不仅明确了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根本宗旨与根本目标,让大运河成为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还指出了下阶段建设的重点工作是运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现“两河目标”的实践路径是“四个统一”。做好“四个统一”文章让扬州“好地方”越来越好扬州高水平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扎实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让扬州“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