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杭州大运河保护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 2022-02-16 16:04:29 | 来源: 国家文物局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白墙黛瓦、青石板巷、古意漕舫。从最南端标志性的拱宸桥到“天下粮仓”富义仓,大运河(杭州段)船只航行不绝,沿岸特色物产、民俗风情荟萃,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彰显出运河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市民游客幸福感获得感提升。

“搬回来第一天,真的是眼睛一亮!以前的脏乱差不见了,小桥流水、绿荫环绕,走在桥西好像走在画里一样。”居民李玉琴是“桥西守望者”中的一员,见证了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变迁的点点滴滴。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西侧,占地面积8.6公顷,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这个街区曾是“脏、乱、差”的代名词,经过综合保护与整治,如今成了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综合保护“还河于民”

“当时都不敢在河边走,熏死个人。”一位家在运河周边的居民说。当时曾吃住都在船上的护河工也表示,扑面而来的臭气熏得人难以下咽。

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兴盛于唐宋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绵延2500多年,横亘1700多公里。大运河(杭州段)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纵贯杭州市南北,汇集城市河道,水文条件复杂,水流变化不定。曾经,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加之污水处理系统不够完善,运河所流经的1113平方公里内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都会排进来,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杭州段大运河提起便令人挠头。20世纪90年代,杭州便启动运河综合保护相关工作,相继开展截污纳管等工程建设,减少岸上污染源排入。

“2002年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杭州市就对运河杭州段提出三大目标: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这三大目标,杭州市运河集团推进路网建设、景观绿化、保障房及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还河于民,改善民生;对运河沿岸三大历史街区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文旅产业。累计投资超过400亿元,基本完成了还河于民、申报世遗等阶段性历史任务,为“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杭州段)世界文化遗产总长约110千米,共计6个遗产点、5段河道。

经多年综合保护治理,大运河杭州段各断面水质从劣Ⅴ类达到Ⅱ-Ⅳ类水体,形成水清岸绿的秀美风光。运河沿岸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逐步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新建城市书房6家,建成健身苑点26处、百姓健身房5家、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处,新增体育场地开放学校11所,新增健身绿道30公里以上,建设15分钟文化服务圈,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市民游客沿着沿河绿带、小型公园、步行通道散步休憩、赏河观景、品味运河古文化。

传承延续“运河文脉”

“我女儿嫁到了这里,前些年过来的时候感觉天空都是雾蒙蒙的,空气很不好。”游客李先生感慨地说道。

1995年,杭州城北的拱墅区工业总产值占主城区近六成。最严重时,杭州主城区近七成的废气排放和扬尘污染都来自这里。2007年以来,拱墅区先后关停转迁2000多家低散乱和污染企业,对河道进行护岸加固、游步道贯通、河岸绿化以及景观再造。

杭州大城北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涉及五个区(余杭、拱墅、上城、下城、江干五区)。核心区总面积15.6平方公里,围绕运河两岸集约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城市副中心,是大城北开发空间相对集中的区域。示范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西区紧邻运河、东区为原杭钢主厂区,是运河文化和工业遗存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大城北建设的示范引领区域。

“一直以来,杭州市运河集团以‘续运河文脉、树城市标杆’为使命,积极实践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致力于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杭州样板’。”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运河集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生态艺术岛等六个项目组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

杭州市在城市有机更新中无痕植入运河文化,高品质推进大城北规划建设,科学谋划运河新城、杭钢新城、武林新城、上塘河沿线、西塘河沿线等“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载体,高标准配套城市服务功能,拓展运河文化体验和展示空间,延续运河文脉,用好、用活运河这张“金名片”。

拱墅区积极推进辖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进程,已经建成投用运河亚运公园、杭州运河大剧院等文化项目设施,各类剧目百花齐放,市民游客反响良好。

“我们在运河亚运公园举办了‘韵味杭州’2021年首届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乒乓球邀请赛,今年将全力做好亚运会的赛事举办;运河大剧院正式运营以来,不断引进话剧、音乐会、舞剧、歌剧等精品剧目。截至目前,运河大剧院演出及活动总场次71场,接待观众人数5万余人,发挥出重要的文化交流、展示功能。”拱墅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接下来还将加快建设杭州音乐厅、武林美术馆等新一批文化地标项目,结合亚运会等重要事件节点,将“运河文化”装入文化阵地,引进人才,开展活动,让阵地散发出人文热气。

深入解读“文化之河”

挑着担子售卖的货郎喊着“卖炊饼……”,迎面走来的宫装美人随手递来一个“仙桃”,桥边上演着“十八相送”,听起来是不是很具江南韵味?这是大运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中的百人百匠非遗市集活动,向市民及游客展现非遗技艺、讲述人文历史、传播传统文化。

为了“要用好运河这张金名片,进一步强化运河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等功能,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策划举办了“最江南·杭州味”大运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从建筑、服饰、音乐、美食等多个维度,解读“江南文化”内涵,赋予城市推广更深远的意义。活动推出了百县千碗美食嘉年华、百人百匠非遗市集、运河旗袍嘉年华系列活动,联动18座运河沿线城市发布“运河沿线城市精品旅游线路”,整合推出景区、演艺、旅游、美食、服饰等300多项文化旅游优惠活动,让广大市民游客能持久地、充分地感受丰富多彩的杭州“运河文化”。

拱墅区锚定“高质量建成运河沿岸名区”目标,统筹推进“大运河沿岸文化融通”工程,推动大运河文化的交流互鉴,努力打造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我们牵头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论坛,联合大运河沿岸6省2市18个区县,在首届论坛达成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区县合作杭州共识》基础上,成立全国首个大运河沿岸区县合作联盟,不断壮大‘大运河朋友圈’。围绕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等主题,和大运河沿岸区县常态化联合开展研究、交流与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开创大运河沿岸合作共赢新模式。”拱墅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2021京杭对话中,围绕大运河文化建设,拱墅区主动与北京市通州区联系,以大运河南北起点为媒介,签署缔结友好城区战略合作协议,在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事业等各领域加强合作。

“杭州运河见证着城市生生不息的发展,承载着绵延不绝的文化,铺叙着最有江南烟火气息的生活风情。保护好利用好大运河,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更全面、更持久地弘扬、展示好运河文化,为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贡献文物文化力量,是我们的光荣使命。”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负责人表示。



推荐阅读
通州运河边举办二十四节气之雨水传统文化阅读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国学博士朱欣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经典国学《易经》,朱老师为大家解读《易经》的同时,将国学的智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结合,带来耳目一新的国学文化阅读体验。在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雨水时节里,活动再次融合了节气养生知识,让读者朋友们沉浸在文化体验活动之中。2月18日上午,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在通州区冬奥文化广场开展了主题为《经典国学——二十四节气之雨水》的传统文化阅读体验活动。
杭州大运河保护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 “2002年大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2004年杭州市就对运河杭州段提出三大目标: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杭州市运河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运河集团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大运河生态艺术岛等六个项目组成“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西侧,占地面积8.6公顷,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是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
吴桥泊头运河风景区获评省级水利风景区 近日,河北省水利厅公布第九批河北省水利风景区名单,吴桥运河“五季”水利风景区和泊头运河景观带水利风景区上榜。泊头运河景观带水利风景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以休闲度假为特色,以历史文化、都市文化和滨水文化为内涵,分为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风貌体验区、入口展示区、百果园区、滨河休闲带和管理服务区等。吴桥运河“五季”水利风景区林草覆盖率达到96%,保持了原生自然景观,营建了一个集生态修复、郊游度假、文化科教等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者侯志朴:把大运河打扮得越来越美 为加紧施工,现场施工人员2月3日就提前开工了,目前正在进行水系建设。2月3日,大年初三,早上8点侯志朴(上图左二)就来到大运河生态廊道一期项目施工现场,查看现场施工进度,询问施工安排。“大运河是沧州的母亲河,我希望她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