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城市副中心新地标运河之舟加速“启航”

发布时间: 2022-05-09 16:00:36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赵鹏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进入5月的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鲜花绽放树木郁郁葱葱,正热火朝天施工的“三大建筑”更让这里处处充满勃勃生机。在矗立其间的首都博物馆东馆(大运河博物馆)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狠抓施工生产,确保疫情防控和施工生产两不误,目前项目已进入幕墙、屋面和二次结构收尾施工阶段。

北京城建集团承担了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的建设任务,目前正在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城建集团方面表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新地标之一、享有“运河之舟”美誉的首都博物馆东馆,眼下正进行幕墙、屋面和二次结构的收尾施工,其中机电安装正进行机电管线安装,室内装修正进行图纸深化工作,预计在今年年底该工程将基本完工。

5月5日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办公区,600多名建筑工人分批次进行了近三天来的第三次核酸检测。受疫情影响,项目部根据上级要求已对生活区、施工区实施封闭管理,建设者们日常吃住都在项目上,人员进出都需要扫码测温、登记。

事实上,随着北京疫情防控政策持续收紧,项目部也根据统一安排,增加了核酸检测的频次。“这次进行的已经是8天来的第6次全员核酸检测,此前的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北京城建集团首都博物馆东馆项目执行经理贾成亮说。

虽然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但施工现场建设者们依然忙碌。“目前本市疫情形势严峻,但在项目封闭管理、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工人们施工生产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大家也特别理解有关疫情防控要求,毕竟是为大家好,为职工着想。”屋面施工单位负责人陈景路说。

贾成亮介绍,首都博物馆东馆工程坐落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里,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其“运河之舟”造型已经在市民眼前完美亮相。未来,市民沿着一条古朴的木栈道蜿蜒曲行拾级而上,就能便捷的抵达这处博物馆。这艘“运河之舟”如同“航行”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森林海洋”中。“整个东馆的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贾成亮娓娓道来。在不久后,这里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据估算未来其日接待量将可达约6000人次。

记者了解到,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大运河博物馆,它由“主楼”和“市民共享大厅”两栋建筑单体组成。两组建筑之间设有一条水街,观众穿行时,可通过玻璃幕墙看到博物馆内部,水街在夜间也可以开放,将整个区域打造为一座“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原标题:防疫施工两不误!城市副中心新地标运河之舟加速“启航”)


推荐阅读
江苏宿迁:皂河,大运河上的水工文化古镇 ”祭祀河神是朝廷治水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制。靳辅把这一大胆而又宏伟的构想上疏朝廷,得到康熙的批准支持。但皂河口这块龙岗之地,像一艘巨轮漂耸在水面上,好似在等待朝廷和官员们前来兴水工,治水患。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707公里全部过流 在大运河海河三岔河口段,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天津运河号子在一艘船上再次响起。“德州市境内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调水于3月25日正式启动,武城县水利局在大屯水库六五河节制闸下游设置三处水面漂浮物打捞设施,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不停歇清理河道垃圾,确保水质安全。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日前水利部启动了京津冀鲁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水、黄河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进行补水,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年有水积累经验。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近日,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的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水、引黄工程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日前水利部启动了京津冀鲁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5月4日,此次补水行动已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37975万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73.7%。至此,以北京为起点的千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百年后全线又通水 大运河再润沧州城 近年来,沧州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全域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使古老母亲河再润沧州。清乾隆年间改闸为坝,皇帝三赴沧州亲力亲为,以诗文记录在御碑上,依此建设的御碑苑景区成为大运河的核心景观。在沧州市区,大运河自南向北穿城而过,处于绝对的“C”位,沧州的城市规划建设也以运河为中轴铺展开来。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