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上的一颗明珠——昌平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2022-04-27 14:04:25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碧波荡漾、花草飘香,这里是大家熟悉的昌平滨河森林公园,同时也是大运河文化带昌平段范围内。在与公园一墙之隔的区域就是白浮泉遗址,由于正在施工我们不能进入。而大运河文化带昌平段的范围,就是白浮泉周边区域以及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的沿线区域。

白浮瓮山河是由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他将西北诸水与京城水系合为一体,解决了京师漕运问题,对当时的元大都意义重大。不仅如此,在上世纪60年代它的光芒依然耀眼,京密引水渠旧是循着白浮瓮山河的故道开凿而成,如今在北京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载体,需要保护和规划。目前,昌平区已经完成了都龙王庙壁画修复,龙泉禅寺的修缮和石碑存放,重现了“燕平八景”之一的“龙泉漱玉”景观,提升九龙池水质,保护好现有野生鹭鸟栖息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让更多人了解“大运河文化带”。

近年来,昌平区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形式对大运河白浮泉遗址文化进行展览,建立了白浮村史博物馆展现千年古村与运河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建设,为群众提供游玩学习的好去处,还深入挖掘历史内涵,创编了大型历史原创评剧《守敬龙泉》,将虚拟场景置于现实舞台,强化游客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带动旅游热起来。

未来,昌平区将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统筹做好“运河文化+”产业培育等任务,将大运河昌平段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文展示和公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明珠。

昌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吕卓阳肖汉

【来源:BRTV国际国内】


推荐阅读
京杭大运河开启全线贯通补水 3月21日,京杭大运河微山段,大量船只穿梭于运河之上,一派繁忙运输景象。洪晓东摄(人民视觉)本报北京电(记者潘旭涛、王浩)4月14日,位于河北省邯郸市的岳城水库开闸,潘庄引黄渠首加大流量,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标志着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正式启动。本次补水以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作为主要贯通线路,北起北京市东便门,经通惠河、北运河至天津市三岔河口。
昌平段大运河文化带的“前世今生” 而大运河文化带昌平段的范围,就是白浮泉周边区域以及白浮瓮山河(京密引水渠)的沿线区域。未来,昌平区将结合“疏解整治促提升”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行动,统筹做好“运河文化+”产业培育等任务,将大运河昌平段打造成为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人文展示和公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样板、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明珠。在与公园一墙之隔的区域就是白浮泉遗址,由于正在施工我们不能进入。
全面建成璀璨的大运河文化带 日前印发的《洛阳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到2050年,我市将全面建成璀璨的大运河文化带。《方案》提出,我市将分3个阶段全面建成璀璨的大运河文化带2021年至2025年全面梳理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持续推进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构建体现大运河遗产价值、富有洛阳特色的展藏体系,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全面保护传承。2035年至2050年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体系完整、特色鲜明、运营高效的保护传承利用体制,全面建成璀璨的大运河文化带。
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江南段生态提升工程施工图通过审查 本次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江南段)施工图设计范围为以上四市市区段的植被护岸工程(仅镇江段)、航运文化标志、管理与维护设施工程(含镇江谏壁船闸综合提升、镇江水上服务区、大泊锚地,常州水上服务区、九里锚地,无锡新安水上服务区、洛社水上服务区,苏州吴中水上服务区、盛泽锚地、平望节点、浒关流量监测站等)。对已建成的镇江水上服务区等5个服务区、常州九里锚地等4个锚地工程以及浒关观测流量站进行综合提升,包括功能提升改造、建筑外立面改造、生态提升等,通过增设地标标识、完善水上服务区休闲及服务设施、增加文化教育小品、提升景观绿化等措施,达到服务周边居民、提升运河文化形象的效果。对谏壁船闸等进行整体的生态提升,结合船闸内功能区域,增加周边休闲活动空间、设置文化宣传牌、电子宣传屏,并对现状五座建筑进行外立面形象提升。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