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江苏宿迁:皂河,大运河上的水工文化古镇

发布时间: 2022-05-09 16:03:06 | 来源: 澎湃新闻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宿迁市湖滨新区西部的皂河镇,地处宿迁的宿城和徐州的睢宁、邳州、新沂四地怀抱之中。皂河自古多水,东有中运河入境,西有古直河(现在闫河)纵穿,南有大河(古黄河)奔流,北有两湖(骆马湖、黄墩湖)相临。正如清乾隆皇帝所说“其地前控大河,后临运道,洪流湍波,远近奔汇,号为最险。”是历代治水患,兴水工,畅漕运的要塞。在这片偏僻而又古老的土地上,拥有众多的古今水工设施和遗产遗迹,被水利专家誉为皂河水利枢纽,是千里运河上一颗璀璨的水工文化明珠。

春秋时期的皂河带来水工建设的初始

皂河之名从何而来?这要从春秋时期郯子说起。郯子是上古时代少昊氏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于郯地(现在山东郯城),为鲁国附属国。郯子欲以水路沟通江淮,进入中原,图强郯国。据史料记载,郯子举全国之力,从郯城经墨泉开挖一条流向南下,穿越骆马湖进入泗水的河道。由于河道挖得较深,加上土黑,被名为皂河。皂河入泗水的夹角地带,古称皂河口。此地带宽阔高耸,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大的土龙盘立,人们称为龙岗(现有龙岗村)。为了保通航,郯子在郯城的皂河段上建闸调控水源。随着往来船只增多,皂河的停泊码头相继建成。从此,这条沟通泗水的皂河成为郯国的运道,北连齐鲁,东去南下,西进中原,为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敕建安澜龙王庙

岁月悠长,风浪难平。旷达豪壮、桀骜不驯的黄河,屡屡为患。史书说,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决口于瓠子口(今河南濮阳南),滚滚黄水,浊浪排空,从沛县(现属徐州)南的啮桑狂奔泗水,冲入皂河口,淮北一带大片粮田被淹,诸多村舍泡在水中。汉武帝刘彻知此情深感痛心,作《瓠子歌》叹曰:“啮桑浮兮淮泗满。”尤其是到南宋建元二年(公元1128年),黄河从河南滑县决口,占据泗水,史称“夺泗入淮”,给皂河区域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洪水劫难。大灾年份,皂河是河湖相连,一片汪洋都不见。但皂河口这块龙岗之地,像一艘巨轮漂耸在水面上,好似在等待朝廷和官员们前来兴水工,治水患。

王朝代谢,人世沧桑。元灭宋之后,建都大都(今北京),为了把南方的财物运抵北京,只能依赖漕运。元朝对大运河采取“截湾取直”,运道北移,以黄代运。地处黄运、湖泊交汇的皂河口,位置显得十分重要,仍处在战乱之中的元朝,南来北往的兵船、官船、粮船、商船等都要在这里停泊、驻留。因此,朝廷不仅派员在皂河修筑堤防,疏浚运道,还在这里设“沾赤”(蒙语)译名为“驿傅”,即兵站,为统治者传送军情,保护官方各类漕船,监督运道疏浚和防洪护堤等。短命的元朝,只管漕运,不问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元顺帝时,在与皂河相邻的徐州黄河段清浅疏浚的工地上,红巾军利用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举事起义,朱元璋推波助澜,灭元建明。

皂河第二抽水站

明建国初期定都南京。明成祖永东年间迁都北京,南物北运任务繁重,大运河畅通是朝廷的要务。南接北连,漕运转轴的皂河,是明王朝保运道畅通的要地之一。总理河漕大臣潘季驯,在治水任上曾被削职为民又起用,一生四次治理黄(河)运(河)曾在皂河主持抢险堵口,筑堤修坝、建堰束水等。明万历二十三年(1604年),总理河漕大臣李化龙针对被船工们称为鬼门关的徐州、吕梁、二洪等黄河险段,上疏朝廷批准,在皂河镇西(现王营村)开挖浚通直河(现在的闫河),北接邳州的泇河,史称泇运河。直河的开通,不仅避开了皂河至徐州的多处黄河段险关,还缩减了漕运里程。从此,每年约有万艘南来北往的船只在直河航行,呈现出百舸争流的漕运场景。朝廷在皂河新建了直河渡口;设置皂河税关、浅舍(管理河道)、直河口巡检司、驿站等官方机构。一时间,南北商贾在皂河云集,各类物资在这里集散、贸易,呈现出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明代诗人王釡在《泊直河》诗中写道:“帆卷直河驿,樯撑薄暮天。灯分渔灶火,酒散客囊钱。宿雨春犹冷,豪饮夜不眠。何年重过此,画鼓泛楼船。”

发端于皂河的中运河带来水工建设的兴起

岁月浩漫,千年一瞬。明末清初,社会动乱,水利失修,在皂河纠缠不休的黄河、运河、直河、以及沂沭泗诸水出路被堵,有的河段被淤为平陆,皂河区域是小雨大灾,大雨洪灾,百姓遭殃。但清统治者的日子也不好过,漕运不通,从南方各地筹措的粮食等物资难以运抵北京,影响政局稳定。针对此情,康熙将河务、漕运、三番列为三大国事、并解职、堪问当时治水不力的河道总督王光裕,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

新邳洪河闸

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靳辅在宿迁视察河防,到皂河走访调研。皂河段水情多变复杂,关乎运道的生死,靳辅看到了这一问题严重性。但为了解决漕运通达的燃眉之急,初始只能在总结前朝的基础上,采取了疏浚、筑埧并举,堵闭、夯实、加固黄河险段堤埧,建造束水堰和节制闸等,保临时通航。同时命夫役在堤埧坡地遍载柳树,待成材后供修堤制埽之用。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漕运通畅问题,靳辅和时任水利专家陈璜,在皂河反复走访调研,对古皂河的遗址进行实地勘察,当弄清楚这条古老河流的来龙去脉后,欣喜万分,认为漕运要长治久安,必须“挑新浚旧”,“黄运分立”,“避黄济运”。靳辅把这一大胆而又宏伟的构想上疏朝廷,得到康熙的批准支持。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靳辅主持开挖浚通古皂河,北上与窑湾(现属徐州)的泇河相接,东进开通支河(现属支口),南下开中河至杨庄(现属淮安),全长179千米,即现在的中运河。中运河的开通,结束了395年的以黄代运,改写了大运河的发展史。

中运河发端地皂河镇,因古皂河而名,因中运河而兴。在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水乡小镇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不仅留下了足迹,身影和众多水工遗产、遗迹,还留下了诸多的诗词、歌赋、圣旨、碑文、墨宝和故事传说。

皂河古镇

皂河龙王庙(乾隆行宫),是一庙连四皇: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分别拨款建造、修缮,使之成为千里运河第一庙,这一庙宇的建造,也是清统治者治水中的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封建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河神是朝廷治水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制。康熙首次南巡(1864年)到宿迁,御舟停泊皂河口,看到因洪灾,大片田园荒芜,村舍破败,一片萧条,深感痛心,遂口占五言诗一首:“行尽兖东程,乍入江南路,水潦切恫瘝,深心察其故。”随宣旨“奠厥民居,繄神功是赖。”意思是治水安民,也需要神力保佑。指示开国库拨帑金,将皂河原有较小的“草堂庙”,改建为皇家祭祀水神的龙王庙。

皂河三线船闸

雍正,在康熙第四次南巡时护驾同行,视察宿迁河防时,对皂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其登基后对治水上的第一件事,就下旨拨帑金“鼎新皂河龙王庙”。乾隆元年,乾隆皇帝继承祖父的治国方针“唯河工漕运二者皆国家大政”。专为皂河龙王庙颁发圣旨,在庙院内建亭立碑,将圣旨镌刻在御碑的正面。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一次南巡,派大臣到皂河龙王庙代为祭祀河神。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二次南巡,驻跸皂河龙王庙,将龙王庙山门上方“龙王庙”三个字题匾,御书改写为“敕建安澜龙王庙”。用意是让后人永记其祖父,在皂河治理水患的功德。在这次南巡从杭州返京途经宿迁,下榻皂河龙王庙,即兴题诗一首,“皇考勤民瘼,龙祠建皂河。層甍临耸埧,峻宇镇回涡。毖祀精诚远,安澜永佑歌。彭城将往阅,宿顿此经过。捍御方多事,平成竞若何。所希神贶显,沙刷辑洪波。”颂扬其祖父关心勤民疾苦,建庙敬神,安澜息波,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乾隆后来的四次南巡,都驻跸皂河龙王庙,每次都兴致勃勃写下一首五言律诗,均分别镌刻在御碑的背身和碑帽上。有人说,乾隆一生写诗四万首,留传佳句不多有。但镌刻在御碑上的诗文,随着皂河龙王庙和发端于皂河的中运河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大运河增添了厚重的水工文化底蕴,传播列国。

皂河龙王庙御碑

龙王庙、中运河,已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皂河古镇,还有很多让人观之兴奋、听之不忘的水工遗存、遗迹和故事传说。如皂河的中运河北大堤(古称支河堤),几百年来稳如磐石,守护着中运河、骆马湖,远望河湖相连,近看一堤相隔,使河与湖象一对靓丽的孪生姐弟。站在大堤上观运河,会看到“河水洋洋,北上活活,”千舟扬帆,来往如梭;转身眺望骆马湖,湖水清澈,烟波浩渺,你会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清清的骆马湖啊一望无穷,站在那湖岸上啊从西望不到东。万代长流天上水,春天送来八面风……。”在镇区四周还有多处古津渡、古大堰(泗水遗存)、老龙沟(古皂河口遗址)、石勘石闸口,河边古槐与老柳……。尤其是前往乾隆行宫(龙王庙),站在乾隆当年龙舟停泊的御码头上,行进在乾隆走过的御马路上,会想起乾隆第六次南巡驻跸皂河龙王庙,结束回京在其《南巡记》中写道,“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河工关系民命。”这大概是乾隆皇帝当政的剀切感慨吧!在皂河还流传着康熙、乾隆在生活饮食等方面诸多故事。如康熙第二次南巡,御舟泊皂河,住宿龙舟上,夜晚察看河堤,回归途中身寒肚饥,在街头赵姓饭店点上一碗热汤,喝着觉得微辣热鲜可口,顿感身心舒畅,随口问“啥汤?”店家未听明白,就顺音说是“糁”汤,此汤留传至今依然热销。又如乾隆第三次南巡,下榻皂河龙王庙,率文武官员祭祀河神后,感觉旅途劳累心情烦闷,不思食欲,当皂河名品叶家烧饼贡上来时,缕缕香味扑鼻,乾隆觉得食欲大开,食之夸赞,并召见叶家做饼传人,封为御厨随驾去京城。从此,皂河这两道传统风味小吃,被称之为康熙“糠汤”,“乾隆贡酥”。时至今日,大凡到皂河用餐者,都会点上一碗“糠汤”和一份叶家烧饼(乾隆贡酥),吃一口香喷喷的酥烧饼,喝一口微辣热鲜的“糁汤”叫“吃香喝辣”,皂河打卡。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长治久安的皂河水利枢纽

时光荏苒,春光无限。真正彻底解决皂河区域水患,把皂河建成千里运河上重要水利枢纽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

皂河闸

1949年11月,党中央、政务院针对沂沭泗地区洪灾频发的状况,批准了“导沂整沭”工程,时任华东局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亲临皂河镇,指挥建造千里运河第一坝,即皂河束水坝。紧接着党和政府又设计建造皂河船闸、皂河节制闸,于 1952年竣工通航,时称大运河上第一闸。随着科学治水阶段性需要,后来皂河束水坝和皂河船闸皆被拆除(保留了遗迹),但值得一说的是,这两项工程,对当时将骆马湖建成临时拦洪水库,保障了“导沂整沭”工程如期完成和大运河初期通航,发挥了重大的历史性作用。

古镇皂河拥湖揽河,现在依然是两湖(骆马湖、黄墩湖)相依,四水(运河、古黄河、邳洪河、闫河)环绕。对此党和政府高渡重视,本着长治久安、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对皂河镇域水利工程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先后高标准建造了三站(皂河抽水站,皂河二站、皂河电灌站),四闸(闸带桥:即皂河三线船闸,皂河节制闸、黄墩湖泄洪闸、新邳洪河闸),一所(110KV变电所)等大中型水工建筑及其附属工程。其中皂河抽水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君亮设计,誉为亚洲第一泵,是国家东线南水北调第六梯级泵站,是江苏省最美水利地标,是省级水利风景区。整个皂河水利枢纽区域肩负着泄洪、航运、蓄水、输水的重任,据相关资料介绍,现在每年有约54亿立方米的水在这里涵养后北输,入齐鲁、进华北。目前,皂河水利枢纽还被河海、杨大等多所大学共建为水利教学和实习基地,发挥着教育培养水工人才的作用。

皂河节制闸

大运河千里,借运崛起。湖滨新区党工委决心抓住国家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这一新机遇,围绕皂河水工文化,打造生态河湖,健康河湖,让皂河镇域的水,由“安”变“清”、由“清”变“净”、由“净”变“美”,使皂河古镇成为产城融合、镇村繁荣、河湖共生、人景和谐、独具魅力的运河水工文化镇和宜居宜业、幸福安康的皂河“龙运城”。

(潘玉利作者为宿迁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宿迁市扶贫“三会"理事长 )

推荐阅读
打造隋唐古韵延续运河文脉 日前,在安徽省宿州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打造下,大运河泗县段迎来一年中“隋堤烟柳舞婆娑、如诗如画春盎然”的最美季节。安徽省宿州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位于泗县新濉河和古汴河的交界处,总投资50000万元,规划总占地面积8.35平方公里,已于2021年、2022年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共计8000万元支持。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立足运河文化展示,统筹整合运河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价值,打造建设成为具有安徽运河历史文化特色的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江苏宿迁:皂河,大运河上的水工文化古镇 ”祭祀河神是朝廷治水的一项不可或缺的礼制。靳辅把这一大胆而又宏伟的构想上疏朝廷,得到康熙的批准支持。但皂河口这块龙岗之地,像一艘巨轮漂耸在水面上,好似在等待朝廷和官员们前来兴水工,治水患。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707公里全部过流 在大运河海河三岔河口段,消失了半个多世纪的天津运河号子在一艘船上再次响起。“德州市境内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工程调水于3月25日正式启动,武城县水利局在大屯水库六五河节制闸下游设置三处水面漂浮物打捞设施,并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不停歇清理河道垃圾,确保水质安全。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日前水利部启动了京津冀鲁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通过优化调度南水北调水、黄河水、本地水、再生水及雨洪水等多水源,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707公里河段进行补水,为实现“十四五”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京杭大运河全年有水积累经验。
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近日,位于山东省德州市的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境内的岳城水库水经卫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北延工程水、引黄工程水汇合,进入南运河。为了保护和利用好大运河,日前水利部启动了京津冀鲁京杭大运河2022年全线贯通补水行动,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5月4日,此次补水行动已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37975万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73.7%。至此,以北京为起点的千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