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老手艺新传承 大运河换新生

发布时间: 2022-06-20 17:16:37 | 来源: 沧州新闻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6a28d2ac-35f8-4b25-a270-9c024f36203d.jpg

2798d648-a085-47e8-ad9b-4a758407c5ad.jpg

一河通古今,一脉传千年。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的大运河,繁华了沿岸城市,滋养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倚运河而生的老手艺人,并没有和这个时代渐行渐远。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他们以独特的方式把成长记忆中的运河印记,化作充满时代活力的艺术作品。一幅幅剪纸作品、一件件陶器、一把把木梳,承载着运河古老的时光,以不同方式阐释新时代的运河故事。

一把剪刀剪出运河风情

0c7c1bfa-6c77-4a57-b42a-193034aae4b1.jpg

“用‘阳剪’,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仅保留大运河的线条,更能凸显运河。”“运河用‘阳剪’,浪花用‘阴剪’,‘阴阳结合’剪出来效果要好些。”跟儿子白金磊说着,韩宝菊抄起剪刀,在纸上轻快地剪起来。转眼间,逶迤流淌的迷你版运河图,便活灵活现地呈现于面前。

如何通过剪纸作品直观形象地展现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底蕴?仅运河的表现形式这一点,韩宝菊和白金磊就讨论了好几天。

韩宝菊和白金磊分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渔村剪纸第四代和第五代传承人。二人既是母子,又是工作搭档。

韩宝菊出生在黄骅市南排河镇歧口村,自幼喜爱剪纸,经过几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这位普通的渔家女凭着一手剪纸技艺,走出渔村,迈出国门。2012年,白金磊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国企工作,“站”在母亲身边,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这两年,沧州全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他们萌生了新想法:为沧州创作一幅运河长卷,丰富生动地讲述运河故事。

为深入了解沧州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积淀,2021年底,韩宝菊和白金磊在沧州市文广旅局、黄骅市文广旅局的支持下,沿沧州运河沿线各县(市、区)进行了实地走访。雕梁画栋的南川楼、朗吟楼,古意悠悠的御碑苑,巍然伫立的谢家坝……每到一处,韩宝菊和白金磊都向当地工作人员详细询问这些地标节点的历史渊源。

白金磊告诉记者,大运河长卷初定为宽2米、长9米,他们要以古运河图为轴,将沧州运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融入其中,通过剪纸作品立体形象地阐释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渤海渔村剪纸从渤海湾走向大运河畔。

一件陶器传承运河记忆

5b5cd8ab-d2e8-4fb1-98e4-cc8fa0126cc5.jpg

走进南皮张陶窑第19代传承人张中正的工作室,形态各异的陶瓷器上,一幅幅画面引人驻足、耐人寻味。

张中正介绍说:“这些画面都是根据南皮成语故事创作的,每一个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南皮作为千年文化古县,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颇多,将文字转换成鲜活的画面,更便于人们了解南皮厚重的文化底蕴。这件瓷绘作品讲述的是成语‘穆如清风’。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大雅·烝民》,说的是周宣王派仲山甫去齐地筑城,临行时,尹吉甫作此诗赠之。‘穆如清风’用来比喻和美如清风化雨滋养万物。”

南皮张陶窑因运河而兴。张家世代以烧窑为生。相传,公元1404年,张家祖先从北京通州沿运河移民到南皮,沿岸一路寻找适合烧窑的土壤。当他们到达泊头北面的窑厂村时,发现运河东岸的黄胶泥土质细腻、黏性好,适合制作陶器,于是在此定居,建窑烧陶制器皿。公园1406年,朱棣在北京修建紫禁城需要大量的砖瓦,南皮张陶窑因位于大运河畔、距离北京近,为北京城重建作出很大贡献,并带动了周边烧窑业的大规模发展。

张中正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酷爱陶瓷器,尤其是瓷绘艺术。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南皮的一家水泥构件厂给瓷砖画图案。多年来,张中正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进行摸索和试验,在传统瓷绘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出手绘大写意高温颜色釉绘瓷技艺,即用毛笔直接蘸很稠的釉料,在泥坯上以大写意形式作画,创作烧制出色彩绚丽、肌理清晰的手绘瓷器作品。

张陶窑因运河而兴,如何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运河文化焕发新活力?如今,张中正将大运河文化和当地文化相结合,把经典故事、传奇人物、传统文化等绘制于泥坯之上,让千年运河文化生动形象地展现于方寸之间,通过瓷艺传承保护运河文化。

一把木梳唤醒运河遗迹

c8e1f076-d978-4639-a824-3ba9d5402fff.jpg

在平日生活中,梳子是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用品。而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梳子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董良眼中,却成了一种文化载体。

庄重典雅的红木材质;1794毫米的长度,代表1794千米长的京杭大运河;手柄处,一面用浮雕展现着运河沿线12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一面刻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的12个重要历史节点……在沧州博物馆,一把巨型木梳赫然入目,这便是董良创作的“大运梳”。

董良告诉记者,“运”字代表大运河,“梳”与“输”谐音,“大运梳”的创意就是将红木文化与运河文化融于一体,生动地讲述运河故事。

今年41岁的董良,是青县流河人,从小在运河边长大。董良说,自己小时候有两大快乐,一个,是在运河边捉鱼;另一个,便是在木器厂看姥爷舅舅修补家具。运河边的景色和木器厂淡淡的木香,都是他儿时的美好回忆。

千年运河,水韵悠悠。在董良看来,运河文化不是化石,也不是标本,而是绵延不绝的生活。多年来,他一直有个心结,如何通过一个载体将红木文化与运河文化融于一体?大学毕业后,他毅然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老家进行木梳子创意设计。

董良擅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设计灵感,2019年,他和团队设计的“母恩”木梳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一举夺冠,并受邀为故宫博物院设计梳子。他和团队设计的“母恩”“太极”“大漆”“大运河”等多种题材的红木梳深受消费者青睐,并且作为外事礼品走出国门。

董良说,妥善封存的文化遗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一段旧时记忆。一把小小的红木梳看似简单,从选材到产品需要200多道工序,其中有100多道工序要靠手工完成。红木文化是大运河“漂”来的文化,他要以木梳子为载体,通过精雕细琢唤醒运河遗迹,并将其融入生活中传承下去。


推荐阅读
无锡:运河花事向谁说 花朵儿近似风铃的泡桐花,大片大片开成了雾,堆成烟,映着悠悠古运河,衬着两岸斑驳沧桑的老居民,别有一番独特的风致。生如夏花之绚烂,可回想起来,我们竟说不上来因为品相而让人记忆深刻的花。绣球花散作千花簇作团古运河畔,绣球花占尽了夏日的百般风情。
老手艺新传承 大运河换新生 红木文化是大运河“漂”来的文化,他要以木梳子为载体,通过精雕细琢唤醒运河遗迹,并将其融入生活中传承下去。白金磊告诉记者,大运河长卷初定为宽2米、长9米,他们要以古运河图为轴,将沧州运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融入其中,通过剪纸作品立体形象地阐释大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渤海渔村剪纸从渤海湾走向大运河畔。而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梳子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董良眼中,却成了一种文化载体。
用光影艺术讲述运河清风故事 119部优秀作品获奖 6月19日,由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江苏省纪委监委、扬州市纪委监委、扬州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扬州“运河清风”微电影大赛迎来“丰收季”——大赛颁奖活动开启线上首播,119部优秀作品获奖。如今,中国·扬州“运河清风”微电影大赛已成为推动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与发展廉洁文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引领全国廉洁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千部作品,绘就以廉洁文化建设助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图鉴本届大赛累计收到1605部微电影、微视频参赛作品,来自23个省(区、市),大运河沿线城市报送作品625部。
杭州拱墅段运河绿道提升工程进入收尾阶段 ”拱墅区住建局工作人员说,花园靠里一侧有一处中式廊架,与中心绣球花岛形成一个半围合的景观空间,“市民游客坐于廊中,近可赏绣球花开、看林荫下光影变化,远可眺运河清波,景观丰富度和体验感都大大提升。据了解,拱墅区运河绿道提升工程已于5月完成全线老石板路“修旧如旧”工作,提升了市民游客的步行体验。”拱墅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绿化景观提升以“体现城市品质、服务周边居民”为出发点,在确保整体“绿意葱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添亮增彩”,注重沿岸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百姓的参与性,打造满足全龄化游憩需求的活力空间。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