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领略运河文化 品尝淮扬美食 扬州冶春入驻大运河博物馆

发布时间: 2022-06-21 17:08:37 | 来源: 扬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冶春。王卉摄

淮扬美食。

扬州网讯 (通讯员曹阳扬子江记者王卉)“逛博物馆,品文化,尝美食!”近日,打开各大社交软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再次成了广大市民和美食博主热议的焦点,扬子江集团旗下冶春品牌运营的食芳餐厅和饮翠茶社入驻该馆。领略千年运河文化的同时,又可品尝经典淮扬美食,如今的大运河博物馆,有了不一样的“打开方式”。

食芳餐厅,总面积约660平方米,可供近200人同时用餐,主打大运河沿线美食和冶春红楼非遗美食。“‘食芳’二字,取自苏轼《和蒋夔寄茶》一诗,我们引用了其中的‘百事常随缘,饮食穷芳鲜’,旨在以美食为载体,展现运河沿线生活百态。”冶春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军说。

为全方位传播运河饮食文化,食芳餐厅在实际运营中,将根据四季变化,结合不同的当季食材,推出各有特色的四季菜单。目前,该餐厅不仅提供清炒虾仁、热炝虎尾等运河美食,还有宝玉锁片、太君眉酥等红楼美味,以及千层油糕、宝应藕夹、扬州炒饭等淮扬特色美点。

食芳餐厅隔壁,就是饮翠茶社,总面积约为300平方米,以地方名茶、茶艺茶道为特色,传播茶文化、分享茶生活。“饮翠茶社设置舞台表演区、养生茶道区和自助煮茶区,在品茶论道之余,还能欣赏扬州评话、古琴、古筝等表演,让市民和游客们全方位感受扬州‘慢生活’、体验扬州非遗文化。”陈军介绍,未来,饮翠茶社将定期举办类型多样的茶文化体验活动,由扬派茶艺非遗传承人王晓玲讲解、示范,并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直播互动,让更多人了解茶艺文化。

扬子江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冶春,意为陶冶春色,不仅是古城扬州的百年老店,更是飘散着淮扬名点风味、凝聚着本土文化内涵的美食IP品牌。“冶春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为扬州城市名片,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沉浸式互动交流,让市民和游客们近距离了解、感受扬州文化,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持续擦亮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和‘世界运河之都’城市名片。”


推荐阅读
大运河京冀段即将通航 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共设甘棠闸、榆林庄闸、杨洼闸三座船闸,杨洼闸是运河进出京通航的门户船闸。伴随着北运河杨洼船闸建成,京杭大运河京冀段即将实现旅游通航。自此,京杭大运河北京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市民可乘坐游船在40公里河道上“一游到底”。
领略运河文化 品尝淮扬美食 扬州冶春入驻大运河博物馆 ”近日,打开各大社交软件,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再次成了广大市民和美食博主热议的焦点,扬子江集团旗下冶春品牌运营的食芳餐厅和饮翠茶社入驻该馆。食芳餐厅隔壁,就是饮翠茶社,总面积约为300平方米,以地方名茶、茶艺茶道为特色,传播茶文化、分享茶生活。“冶春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为扬州城市名片,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沉浸式互动交流,让市民和游客们近距离了解、感受扬州文化,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持续擦亮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和‘世界运河之都’城市名片。
透视近代大运河的窗口 此外,对一些大型丛书中曾收录过部分内容的运河文献,如《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季刊》共有29期、《江北运河工程局汇刊》共有3期,孙燕京、张研主编《民国史料丛刊续编》以及叶艳萍主编《中国大运河历史文献集成·续编》并未收齐,《丛编》则进行了全文影印。学术层面的运河史研究虽然晚于运河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到民国初年已经展开。早在清代雍正年间,时人已展开对运河史料的搜集、整理,傅泽洪主编、郑元庆纂辑《行水金鉴》中就收录有“运河水”的史料。
满满亚运元素吸睛无数,运河水上巴士“上新”了 市民和游客目前可以从运河天地或者信义坊码头乘船前往拱宸桥,在拱宸桥附近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游玩,也可以带孩子走一走运河边的博物馆群,还能到拱宸桥东的运河上街游玩。”水上巴士还是亚运特许零售商和亚运吉祥物打卡点,游客在船上可以直接购买喜欢的亚运纪念品,船舶运营过程中还会途经亚运会吉祥物“宸宸”的原型——拱宸桥,两岸的游客也可以拍下这些亚运特色船与拱宸桥的合影。两艘船今年三月底进厂,改造了两个多月,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了更好发挥运河游船的文化特色优势,我们紧扣‘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的目标定位,精心改造升级了两艘水上巴士。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