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拱墅成立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

发布时间: 2022-06-23 16:56:29 | 来源: 杭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申遗成功八周年,中国大运河要向全世界传递“运河之声”。6月22日下午,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八周年之际,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拱墅区委宣传部主办的“运河之声”新时代理论宣讲风采展示暨拱墅区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揭牌仪式在大运河畔举行。

为了让大运河文化“扬帆出海”,向世界传播好中国声音,拱墅区创新成立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于大运河申遗八周年之日揭牌启幕。大运河国传中心依托大运河文化和城区特色,探索对外宣传新路径,将挖掘推广更多运河文化精品,让拱墅声音“响誉”全球。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将着力打造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矩阵,构建优质内容生产平台,建立专家咨询联动机制,让世界透过大运河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作为首批上线的运河文化内容,一部《桥见》系列多语精品视频纪录片,非常吸睛。守桥到退休的“桥班长”、每天3点起床的手艺人、票价30年如一日的歌舞厅老板、爱写情诗的历史学家……这部纪录片通过深入走访拍摄沿线商户、练摊艺人、原住民等人群,展现桥下人家的生活变迁,展现运河两岸的发展故事。“我们追溯运河文化的发展轨迹,挖掘出生活在运河边的普通人身上的光芒与感动,体现人间有味,城市有爱。”该纪录片导演吴晨表示。记者了解到,《桥见》系列微纪录片共10集,6月22日起在境内外十余家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播发首集,让世界“桥”见大运河。

会上,大运河国传中心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核心账号“@ The Grand Canal(爱上大运河)”也正式发布,将在海外社交平台持续推出运河文化精品视频、“媒眼看运河”优质图文等内容,展现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的独特韵味,凸显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拱墅魅力,力争成为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高品质国际账号,助力大运河文化“航”向世界。“除了在线上向海外传播运河文化,我们还将在拱墅区的旅游景点、商业街、综合体等地推进大运河国传中心的实体传播阵地落地,首个传播阵地或将落地在拱宸桥附近。”拱墅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荐阅读
精塑运河生态水韵,让“黄金水带”变身“城市绿带” ”规划人士表示,将生态环境提升工作嵌入运河文化景观,既擦亮大运河的生态底色,又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彰显大运河承载的“生态经济”价值。惠山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就是其中一个,而以其为代表的污水提质增效工程达16个项目,投资超74亿元,是所有工程中的“大头”。文旅融合彰显“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缓冲区的建设,不仅能净化水质还美化环境,仿佛一颗颗翡翠在城市周边闪耀。
拱墅成立大运河国际传播交流中心 记者了解到,《桥见》系列微纪录片共10集,6月22日起在境内外十余家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平台播发首集,让世界“桥”见大运河。作为首批上线的运河文化内容,一部《桥见》系列多语精品视频纪录片,非常吸睛。会上,大运河国传中心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核心账号“@TheGrandCanal(爱上大运河)”也正式发布,将在海外社交平台持续推出运河文化精品视频、“媒眼看运河”优质图文等内容,展现时尚之都、数字新城、运河明珠的独特韵味,凸显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文明幸福的拱墅魅力,力争成为传播大运河文化的高品质国际账号,助力大运河文化“航”向世界。
“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扬州印记》首发 留住运河文脉 ”当地参加首发仪式的运河领域专家对中新网记者说,“《扬州印记》是‘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的开篇之作,期盼所有的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都推出各自城市的‘印记’。”23日,“中国大运河地名丛书”开篇之作《扬州印记》首发,该书编委会副主编、扬州文史专家王虎华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这本书是以史实为基本依据,杜绝戏说。崔佳明摄中新网扬州6月23日电(记者崔佳明)“唤醒城市记忆,留住运河文脉。
昔日“老虎口”今天“绿廊道”,运河扬州段“瓶颈”成功转型 近日,在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的宽敞泊位上,正停靠等待过闸的安徽船民张宝民轻点手机,就“唤来”水上垃圾接收船舶。作为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的一期工程,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经过整治,已实现从制约航运发展的“瓶颈”到快捷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绿色生态廊道的华丽转身。”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整治项目办安全科科长王爱民介绍,这里不仅水域情况复杂,单日进出河口船舶断面流量还超过600艘,是全国内河船舶流量密度最大的水域。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