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地直隶第二中学
泊头白庙战斗遗物
主持人:盘活红色资源,凸显大运河文化中的红色记忆,应吸纳哪些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如何组织好、统筹好,以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
刘增祥:历史长河中每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历史、社会的反映。大运河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近代中国在不断革命,红星代表着革命意义,是仁人志士在为人民服务理念指引下,进行反抗斗争、争取解放的标志。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凸显大运河承载的红色文化。大运河蕴藏了无数感人事迹,流淌着革命烈士的鲜血。不忘初心,就是要铭记历史,以为人民服务的红色精神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从而促进整个国家的团结、进步、民主、繁荣。
沧州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涌现出大批革命先烈。沧州第一个、第二个党支部及其他党支部,都可考虑在原址重建。大运河畔有很多无名烈士,烈士陵园可建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收集安放烈士遗骨,介绍他们的事迹,让人瞻仰缅怀。沧州红色文化平台还有很多,特别是运河一线,从北边往南青县、泊头、东光、吴桥,都有红色文化点,应该整理出来。
李炳天:建党101年,一路雄风,沧州儿女血染党旗红。运河两岸涌现出了不少红色名人和革命英雄。不仅有介绍周恩来入党的张申府、刘清扬,还有周恩来、朱德介绍入党的宁都起义领导者季振同等。张隐韬、赵博生、邸一馨、刘格平……如今运河展风景,不能没有那抹浓重的红,不能没有他们的身影,不能没有红色文脉的传承。
陈金升:泊头市运河两岸有许多“红色文化”遗存和记忆。主要有:刘格平在直隶泊镇第九师范(今沧州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建立党支部,领导学潮、工人罢工,在周边各县建立党组织,驱逐贪官等;还有受到朱德总司令及冀中军区司令部嘉奖的齐桥镇小炉村“白庙”战斗;紧靠运河的南三里村事件引发的解放泊镇;华北局城工部迁移到泊镇,为平津战役做工作等。
读者冯秀菊:兴济镇是青沧战役中兴济攻坚战、解放青县和攻克沧县之战的3个主战场之一,无数英雄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宋桂荣烈士生前是沧县兴济镇小学教师,1959年因抢救落水学生而牺牲,被追认为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她爱岗敬业,是师生学习的楷模。这些都成为兴济镇小学红色文化建设的重点。
读者吕少军:建议把红色大运河作为沧州大运河文化分支之一。直隶第九师范学校是党早期活动并建立组织的地方,开展了学生运动,建立起党的外围组织,培养造就了一批革命者,是运河边上的“红船”,沧州大地上的“红色摇篮”。冀鲁边“铁帽子五连”小分队在运河岸边泊头斗敌惊心动魄的故事,也值得列入。
主持人:红色文化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书本里,如能形成具体的“物”,就更具有可瞻仰性和教育性,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
刘增祥:运河两岸发生了多起精彩战斗,如沧州城北胡嘴子伏击战,伏击了日寇物资运输团,资料里细节非常丰富。由此,可考虑在运河堤旁竖碑,介绍那些重要战斗情况,如有可能,还可雕塑人物或场景,展现战斗情景。
在泊头,东光县大队和交河县大队联合伏击了日伪物资装备船队,点着几十艘敌船,大火一直烧了两天三夜,毁了敌人物资,沉重地打击了敌伪气焰,支持了根据地斗争和正规作战。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冀鲁边区部队攻打连镇客运站,烧了敌伪大批物资,战斗场景都有文字记载。在沧州城区,沧县县大队袭击火车站发电房,天津《大众日报》也刊载了消息。毁掉发电机房,敌伪信号发不出去,火车停运了很长时间,日寇的间谍机构也被狠狠打击,提振了士气。一些青年趁机溜出沧州城,参加了八路军或县大队,意义非常大。大运河畔人来人往,如果附近有雕塑或碑刻供人随时瞻仰,将是鲜活的红色教育主题。
红色平台建设,可首先从视觉角度入手,搞成视觉艺术。另外,大运河畔应该有一个总体场馆,如革命历史博物馆或沧州红色历史博物馆、沧州红色记忆博物馆。以此馆为龙头,沿线建小馆,如最早的党支部等。应鼓励艺术家,以本地红色故事为题材,创作歌曲、舞蹈、戏剧等,以视觉、听觉等各种形式展示红色文化。
李炳天: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点位,要设计好、建设好,有形有影,有声有色。看得见,才便于传承,让人们受到教育,才能留下深刻印象。
我老家沧县仵龙堂东卷子村,抗战时“百团大战”后发生过一次战斗。八路军23团从南皮冯家口渡运河来到东卷子村时被敌包围,打了一天一夜。凭借村里的土围子和老百姓,打败日伪军一次次围攻。日伪军死伤近700人,我军伤亡160人,10名支前村民牺牲。然而,到目前,没留下任何有形的遗迹。据老人们讲,当时埋了5个大坟,最多的一座坟埋了41位烈士。我小时候每年清明节小学还组织去扫墓,现在坟头也没有了,让人十分伤感……
读者冯秀菊:转红色文化为物,沧县兴济镇小学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建成宋桂荣烈士纪念馆、兴济镇小学校史馆、青沧战役展览馆,形成“三馆一园”,成为本校红色教育基地。兴济镇小学始建于1906年,让学生了解校史,有利于激发他们以校为荣的集体荣誉感,进而产生“校以我为荣”的学习动力。学校选取典型事迹,学生根据《青沧战役经过要图》加以标注,制作成手绘红色资源地图,直观地感受到身边的红色故事,拉近了与先烈的距离。以“三馆一园”为依托,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红色教育初见成效。
读者王殿峰:建议把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包括抗战时期沧州百姓受的苦难展示出来。胜利公园要打造成红色文化的集中教育场地,利用好马本斋纪念馆、档案等红色遗产。还可考虑让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等仍健在的老人们讲述当时场景,录音录像永久保存。
主持人:沧州大运河畔目前有胜利公园、泊头华北城工部旧址等红色场地或遗迹,怎样持续保护好这些场所、发挥好这些现有场所的作用?
刘增祥:这个问题很值得反思。比如说沧州解放,最著名最重要的一场战斗就是军桥战斗。那时,根据地已大部分解放,沧州城也马上解放,人民大众当家做主的日子就要到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慨拿下东面桥头堡,队伍开进沧州城。这些战士,难道不知道子弹打到身上要死吗?但他们为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个大义,义无反顾。
舍生忘死,为了人民,为了后代幸福,为了新中国不怕牺牲,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高度,应该在梳理叙述和建设中给予高度肯定和生动再现,以这种思想境界、这种牺牲精神来鼓舞人、激励人,为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努力。为此,可在解放桥头把军桥战斗场景用艺术形式展示出来。做成二维码,扫一扫,听一听,感知脚下曾经的历史、攻桥先烈们的牺牲精神,身临其境,情景再现,意味深长。
胜利公园除了平整广场,现有雕塑应及时修复,也可增加具体红色元素。华北城工部,除了内部小院外,周边还可用艺术形式加以丰富,比如,转移天津、北平学生等场景都可考虑,不断发掘丰富。还有沧州城内城隍庙小红楼,党领导沧州两次罢工是从这儿发起的,还是日伪时期地下联络点,如果建起来,它将成为沧州红色文化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意义重大。
李炳天:上周我去了沧县兴济镇小学,看完我很受感动。一座在运河边上的小学,就在校园里建了“三馆一园”。学校建成106年了,烈士陵园就挨着操场。红色教育搞得非常好,如果大家都这样动起来就好了。运河情怀,爱心承载,红色文脉,千秋万代。
陈金升:对已经形成的纪念地,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除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外,要组织人员及老干部、老军人、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编写文稿,收集文物。
主持人:单丝不成线。大运河贯通沧州南北,沧州区域内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革命故事,是否应在沿运河一线县市区,形成点线面,进行规模化建设和展示?
刘增祥:从南到北运河一线,串起这些红色事迹,就是沧州红色文化的重要轨迹。红色教育是日常化的、潜移默化的,不是一阵风,建设大运河红色文化,要满足人们生活、闲暇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需求。
要发挥有关机构的积极性、民间人士的积极性,鼓励民间人士,调动专家搜集、梳理红色文化,使之转化成现实的物。鼓励有作为、有思想的企业家,在红色文化传承、耕耘、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兴济镇小学的做法,很感人。教育部门可考虑组织教育工作者到现场观摩,学学经验。革命传统教育,对党员干部、对孩子们都有好处,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百花齐放、各显其能的局面,对沧州大有裨益。
陈金升:把运河沿线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连成线,此建议极好。近些年,泊头市对红色文化很重视,编写了《泊头红色记忆》《泊头革命老区发展史》,对城工部进行了重新装修、布展。去年新馆开馆,迎来了大批参观者,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文化也得到了一些村的重视。小炉村的白庙战斗纪念馆已有雏形,并征集了一些文物。南三里事件纪念馆房屋已经建成,正在谋划征集相关文物。
主持人:凸显大运河红色文化,是借大运河建设之力,来推动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在完善展陈水平、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探索红色经典教育、创建实践型教育基地、带动乡村旅游等方面有哪些建议?
刘增祥:大运河建设修复,这是红色文化再次呈现的极好机遇,也是打造各种点线面的好平台。点线面是很好的构想,建设起来要花费时间、资金,考虑客观情况,但很有必要性、可行性。
党已经走过了101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巨大成绩。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无古人,在摸索探索中前进。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建设弘扬大运河畔的红色文化,凸显先烈们为人民幸福、民族自强无畏牺牲的精神,时刻用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提醒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牢记自觉地为最广大群众谋福利的宗旨,一定能克服困难、荡涤丑恶现象,使沧州更好地向前发展,百姓能够得到更多的幸福。当人们行走于大运河畔,看到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艺术造型,可歌可泣的故事场景,潜移默化,就会受到教育,整个社会得到净化,从而健康有序向前发展。
李炳天:传承红色文脉,赓续红色基因极其重要。大运河是文化带,红色文化不能缺席。现在有些老同志还在,有些历史文献正在整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应乘建党百年之势,多吸纳有重大历史价值、深刻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故事。
陈金升: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极为重要。党奋斗百年,使积贫积弱、倍受西方列强欺侮的旧中国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强国,其过程极为艰难曲折,无数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当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外,红色教育是极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各级各地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泊头市编写了《泊头市青少年教育系列丛书》。泊头市青少年教育基地现有11个,基本以红色为主,如富镇烈士纪念塔、黄立荣烈士纪念馆等。基地建设和丛书编写,旨在“用泊头的人和事教育泊头的青少年”,以期看得见摸得着。
这些工作为红色文化教育打下了基础,要遵循总书记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指示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
读者冯秀菊:围绕红色文化,兴济镇小学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如3月诵红色诗词,4月读红色书籍,5月讲红色故事,6月研红色史实,7月观红色影片,8月书红色征文,9月听红色讲座,10月唱红色歌曲,11月开红色队会,12月争红色少年系列,月月有活动。开学第一课,学生们都会参观3个场馆、清明祭英烈、主题班(队)会,在社会上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充分利用好学校“三馆一园”这部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爱国者的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同学们心里埋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种子,革命薪火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