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之河,新路长歌。以当代大运河为背景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正在多平台热播。
相较于以往局部展现历史中的大运河,该剧首次将视角立足当下,以东江市大运河的治理和保护为叙事线索,通过大运河的治理、繁荣、发展,多维度呈现了一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新时代画卷。
“运河”与“生活”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华史。2000多年来,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
如何呈现这条贯穿南北5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的千年水脉,即使对于执导过不少主旋律题材剧集的编剧马继红来说,也是陌生的。她坦言:“如果说从春秋吴王夫差开挖‘邗沟’算起,大运河的历史至今已有2500年,仅京杭大运河就流经四省两市,约1800公里。面对如此厚重的题材,我确实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特别是近年来,因重要时间节点较多,结合宣传导向,主旋律剧集出现了初步规模化,仅记录中共一大的电视剧、电影就有十几部之多,期间亦有不少诸如《理想照耀中国》《觉醒年代》等主旋律精品之作呈现。
如何深耕这一题材,在避免口号说教、陷入“英模人物加好人好事”固定“套路”的同时,推陈出新,真正打动观众,角度至关重要。对此,马继红给出的建议是:“把视角下沉、把笔触下沉,展现真正的人间烟火。”
于是,“运河”与“生活”就成了《运河边的人们》一剧的关键词。用小人物视角去呈现一个大运河改造的宏大主题内容,是该剧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之处。
为真实呈现大运河新时代风貌,创作团队在浙江湖州、杭州取景拍摄,剧组实地取景1200余次、搭建场景近百处、动用外籍演员上千人次及群众演员3万余人次、调动船只近百艘。编剧更沿着大运河一路采风,采访了各式各样的人,常年在运河上跑船的船老大、负责河道监管的执法人员、参加运河治理的干部、祖辈居住在运河岸畔的老百姓、亲历大运河申遗的官员、多年研究运河的学者专家……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加起来有一百多人。
在剧中,大运河畔的东江市过去一味追求经济指标,忽略了生态保护,致使千年流淌的大运河一度成为污染严重的“臭水沟”。该剧围绕大运河治理与保护,把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城市建设与文物传承、小富即安与共同富裕、申遗的利与弊等社会话题有机融入剧情中,通过路长河、梁子言、周海涛等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娓娓道来。
这种小人物视角之下的故事,虽没有刻意建树崇高感,但因为生活当中的浓郁烟火气、运河两岸居民站在地面上的喜怒哀乐,而变得更为真实,反而在春风化雨之中更能凸显主旋律题材的崇高感。
该剧开播仅两天,收视率便强势突破1,稳居全国收视榜前列,口碑也是节节攀高。
“运河儿女”的烟火画卷
主人公的事业与生活,是《运河边的人们》交叉进行的两条叙事线。通过这两条线,勾勒出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理想与追求,极具生命力。
由王雷饰演的路长河是该剧运河治理一线人员的代表人物。他原是当地港航局的一位普通执法人员,因性格耿直,不时受到单位同事和领导的排挤。他原本可以去高校“体面”地工作,却还是临时变了卦,去了没有人愿意去的大运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因为他一心想在生态治理方面做点实事;他不怕得罪人,即使当地排污最大企业的领导周海涛是他同学、好哥们,他也不留情面,在涉及运河治理工作时依然照章办事;他不怕吃苦,担心运河堵塞的数据和三年前不一样,他主动去加班探测;在工作中他勇于担当,冲锋在前,冒着大雨亲自去清理淤泥……路长河的勤政实干,表现出一位当代运河治理工作者发自内心的使命担当,是一种大情大义。
与此同时,该剧中普通人在琐碎生活中自然流淌的真情与幸福更为抓人眼球。这种小情小爱在路长河和妻子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路长河的妻子、该剧女主人公梁子言,淡淡的居家妆容,简单利索的马尾辫,是生活中常见的美丽温婉、心系家庭的女性形象。小姑子出国上学需要钱,梁子言当掉了母亲留下的首饰给其做学费;婆婆生病了,梁子言扎上围裙,帮忙料理起了面馆;即使多次分房失败,梁子言依然没有任何怨言,鼓励丈夫一起面对……这些细微的小事,恰恰是生活最引人触动的底色。
源源运河水,滋养岸边人。纵观该剧塑造的一系列人物,无论是围绕运河治理的工作人员,还是他们的亲朋好友,抑或是关心运河保护与治理的专家学者们,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让观众看到了“运河儿女”对运河的热爱与反哺,看到了琐碎下的希望与美好。
温暖表达的背后,是安于道、乐于业的运河幸福感。“《运河边的人们》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就是作为一条活着的、流动着的现行历史文化遗产带。”在马继红看来,这才是发现、认识大运河的初衷。
多维度呈现运河文化和时代变迁
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既是时间上的流淌,也是空间上的绵延。穿越2500多年、蜿蜒近3200公里,串联起运河沿岸的一座座城市,大运河是润泽百姓的水脉,更是传承历史的文脉。
显然,大运河不只是运河两岸儿女的大运河。该剧中所呈现的运河文化和对运河文化浓郁的时代情感更值得剖析。
在故事叙述中,该剧对运河文化进行了充分展现,既有历史和民俗文化,也有地域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漕运文化等。“这些元素在故事叙述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充分领略到故事之外的文化细节。”导演潘镜丞提到,为了更好呈现运河文化,创作团队和专家学者进行了充分沟通,更为深入了解运河的前世今生,进而让观众更为清晰地看到运河的改变。
而该剧最让人动容之处,更在于其文化叙事的态度。文化的厚重感,形成了剧作叙事中浓郁的角色使命感,在梁家轩这个角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运河受了污染,附近居民因为食用了运河的鱼而导致集体中毒。得知这个消息后,学者梁家轩心中悲痛,挥笔写下了一篇文章《救救运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而在梁家轩的学生们那里,这种使命感也得到了传承。路长河为何敢于“六亲不认”地治理运河污染,又为何身先士卒和工人们一起清理淤泥,甚至于为何对运河两岸的老建筑充满“深沉的爱”,这里边,有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同时,也有一种传统文化的自身积淀。乃至于梁子言在运河两岸老街区改造当中的工作努力,其实都有一股子父辈文化传承的力量在做支撑。
用文化叙事去灌注情感精神,用泥土香的故事呈现出古老运河的时代新貌,《运河边的人们》正在为主旋律创作提供着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