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张家湾启动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国际征集

发布时间: 2022-09-07 16:43:44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9月6日,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启动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调查征集活动,挖掘、征集、调研与张家湾漕运文化有关的历史影像文献,以此作为进入中国早期摄影史的重要切口,同时为张家湾古镇建设和古漕运码头工程提供重要视觉证据与线索。

张家湾是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地处北京通州腹地,以漕运发达闻名天下,有着“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将实施张家湾古镇保护工程。为了更好地建设古镇,围绕当地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京畿文化、红学文化等历史人类学科的调查与研究近年来持续开展。如何更好地传承延续大运河从历史通往未来的文脉,是当今古镇发展建设的时代课题。

通州区副区长秦涛介绍,此次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张家湾镇开展的“张家湾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国际征集”项目就是挖掘运河千年文脉、展现通州历史文化风采和文明创建成果的重要文化研究之一。研究将挖掘、征集、调研与张家湾漕运文化有关的照片、绘画等历史影像文献,生动呈现张家湾历史记忆,更好地为张家湾古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有力的学术支撑。

本次影像文献征集从即日起将持续至2023年3月31日,活动面向相关国内外机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市民,征集有关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张家湾古镇老照片、绘画等历史影像、图像文献。征集稿件可以电子文件形式发至邮箱:zhangjiawanimage@126.com,电子照片分辨率要求不低于300dpi,邮件主题栏请标注“静湾回溯-张家湾古镇历史影像文献征集”字样,并提供真实姓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组委会将聘请各方专家学者共同甄别遴选,最终结果将及时通知提交人。


推荐阅读
“大运河第一码头”启动遗址修缮 为此,修缮工程将对南城墙西段进行整体保护,彻底清除对城墙造成破坏的树木、灌木、垃圾、杂土等,补砌墙芯及开裂墙体,恢复遗址原状,保留城墙遗址的残缺之美。张家湾城墙遗址上次修缮时间为2004年,目前残存南城墙西段、南城门及南城墙东段,全部列为本次遗址修缮的范围。时隔18年再次修缮本次启动的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包括城墙遗址和通运桥两部分,都是见证古时张家湾漕运盛景的核心文物遗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家湾启动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国际征集 研究将挖掘、征集、调研与张家湾漕运文化有关的照片、绘画等历史影像文献,生动呈现张家湾历史记忆,更好地为张家湾古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有力的学术支撑。9月6日,通州区张家湾设计小镇启动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调查征集活动,挖掘、征集、调研与张家湾漕运文化有关的历史影像文献,以此作为进入中国早期摄影史的重要切口,同时为张家湾古镇建设和古漕运码头工程提供重要视觉证据与线索。通州区副区长秦涛介绍,此次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张家湾镇开展的“张家湾古镇与大运河历史影像文献国际征集”项目就是挖掘运河千年文脉、展现通州历史文化风采和文明创建成果的重要文化研究之一。
运河元素绽放园博园 记者从项目施工方、中铁八局园博园项目部了解到,目前,沧州各项建设均接近尾声,三角洲正在加紧建设。三角洲、步行桥、码头驳岸、沧州坊、沧州园……随着沧州园博园建设的快速推进,这些运河元素日渐凸显,“千里通波,大美运河”的园博会主题也更加亮眼。三角洲、步行桥、码头驳岸、沧州坊、沧州园运河元素绽放园博园建设中的运河三角洲三角洲上好风景大运河蜿蜒流淌,在沧州市区北端吕家院、北陈屯区域,因历史原因分出一支,绕行一段距离后重新汇入主河道,从而形成了一块被河道封闭的“运河三角洲”,也被称为河心岛。
第五届中国(淮安)大运河“非遗盛宴”9日启幕 活动将集中展示大运河沿线城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以淮海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保护成就,让市民游客一站尝遍运河美食,一展览尽运河盛景。其中,"香约运河"片区汇集展示运河沿线城市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类饮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展现运河沿线城市烟火气息与多彩风味。现代快报讯9月9日-11日,第五届中国(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展暨江苏省首届淮海戏艺术展演月将在里运河畔盛大启动。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