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在鹤壁举办

发布时间: 2019-11-27 15:25:59 | 来源: 经济日报 | 作者: 李彦臻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11月22日至24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鹤壁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浚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在鹤壁浚县召开。百余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出谋划策。

今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将鹤壁市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拓展区,将浚县列为大运河文化带核心区。据了解,大运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永济渠及京杭大运河会通河台前段,包括洛河、汴河、卫河、会通河4个遗产段落,流经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地。而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越浚县县境,全长约71公里,沿岸运河遗产涵盖水工遗存、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三大类,包括河道遗存、水工设施遗存、桥梁遗存、仓库遗存、运河城镇遗存、运河文化景观六小类,被誉为隋唐大运河永济渠中遗产最为丰富多样的一段。

事实上,浚县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和中国运河文明的重要代表。其拥有名胜古迹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浚县在卫河(永济渠)沿线各市(县)中,拥有城池、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祭祀建筑等遗产类型,且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北方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特别是穿城而过的隋唐大运河,不仅孕育了浚县古城、大伾山石佛、黎阳仓遗址等文化景观,还衍生出泥咕咕、大平调、民间社火、正月古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千年的运河故事。

据悉,本次论坛采取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专家点评、实地考察等形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隋唐大运河历史文化与遗产价值研究、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比较研究、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鹤壁大运河遗产价值及其当代应用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值得一提的是,鹤壁市将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定位为建设大运河民俗文化旅游区,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等相关产业为载体,着力培育“千年运河”“天下粮仓”等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将大运河浚县段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

大运河浚县段既是白沟和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再现御河和卫河昔日繁华的重要样本。与会专家及学者普遍建议,继续加大浚县运河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力度。一是加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力度。建议在浚县建立一个基地,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调研基地;成立一个研究院,即永济渠(卫河)文化研究院;举办一个论坛,即每年不同主题的大伾山论坛;举办一个节会,即大运河文化节。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合作,科学规划、项目带动等措施,将鹤壁浚县打造成河南乃至全国知名的运河文化重镇。

二是加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力度。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保护传承意识,加强黎阳仓、黎阳城等运河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展示,规划建设浚县国家运河文化公园。着力整合正月古庙会、泥咕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运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

三是打造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为载体,加强与卫辉、滑县等周边相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千年运河”“天下粮仓”“民俗民艺古城”等品牌,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共生共融,将大运河浚县段建设成为全国运河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示范区。

 

推荐阅读
运河文化教育联盟在锡成立 此次,运河沿岸五省两市10所学校成立运河文化教育联盟,体现出教育人的“文化自觉”。大家表示,联盟成立后,将以“大格局、大空间、大主题”统领运河文化学校教育实践,形成区域合作研究机制,共同弘扬运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培育运河精神滋养的新时代之子,全方位多角度打造大运河文化教育体系,为学生成长输送不竭动力。11月26日至27日,“首届运河文化与小学教育研讨会暨运河文化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在无锡市梁溪区东林古运河小学举行。
河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层论坛在鹤壁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鹤壁市将浚县大运河文化带定位为建设大运河民俗文化旅游区,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等相关产业为载体,着力培育“千年运河”“天下粮仓”等文化品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共生共荣的发展格局,将大运河浚县段建成全国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区。三是打造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文化为核心,以生态为基础、以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为载体,加强与卫辉、滑县等周边相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千年运河”“天下粮仓”“民俗民艺古城”等品牌,实现文化、旅游和生态共生共融,将大运河浚县段建设成为全国运河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和示范区。
镇江大运河,演绎江河交汇“城市传奇” 1980年,被誉为“江南第一闸”的谏壁船闸建成启用,成为苏南运河又一重要入江口门,大运河水上航运功能前所未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江这座历史上著名的水运枢纽城市、对外通商口岸和商埠城市,由此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工贸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反映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等工作,弘扬镇江市在大运河重点建设区建设上取得的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等方面成就,作为首届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的主要活动之一,镇江报业传媒集团“行走运河”大型全媒体行动近日正式启动。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加强大运河环境司法保护 江必新指出,加强大运河环境司法保护是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遗产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是司法有效衔接重大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有力保障。江必新强调,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六字方针作为加强大运河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践行最严法治观,深入研究运河功能多维性、区域区段差异性、生态环境和遗产遗迹统筹保护等特殊问题和规律,建立完善规范化的内部系统协同、外部协调衔接、网络平台共享、裁判规则统一、典型案例编发、白皮书定期发布和对外交流宣传等大运河司法保护“七个一”工作机制。大运河区域各法院要充分认识加强大运河司法保护的重要意义,为推进大运河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