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

发布时间: 2019-12-09 09:19:10 | 来源: 北京日报 | 作者: 代丽丽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原标题: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

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馆(东馆)效果图

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验收。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将成为本市具有代表性的新地标。

记者昨天探访施工现场,只见地面上覆盖着防尘网,螺旋机巍峨耸立,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该项目位于城市绿心西北部市民文化休闲组团,与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体验、共享交流、演艺演出、展览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活力组团,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

运河文化融入三大地标

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剧院包括歌剧院、音乐厅和戏剧院三个表演艺术的“文化容器”。

城市副中心图书馆是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书山智库”,又名“森林书苑”,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宛如森林伞盖,以银杏树叶片为灵感来源,体现出图书馆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功能定位。图书馆既是阅读场所,更是极具亲和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图书阅览与森林景观融为一体,向读者提供更加舒适优美的学习环境,增进图书阅览的人文体验。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

首都博物馆(东馆)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又名“运河之舟”,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博物馆项目注重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开放区域比例,提高建筑本体与参观者的融合度和参与度,不断丰富参观者的游览体验。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

共享配套设施直达地铁站

三大建筑共享配套设施集交通功能、配套服务、能源保障于一体,总建筑规模约30万平方米,主要包含停车、游客服务、餐饮、文化艺术培训、展览展示、文化创意、亲子娱乐与体育健身等功能,并可直接进入轨道交通车站。

建设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其整体方案秉持“以人为本,优化体验”的设计方针,充分体现出全民共享城市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的项目定位。作为北京市重点惠民工程,该项目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面向首都市民,推进社会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创作、旅游观光及产业发展的崭新窗口,使城市副中心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大建筑设计方案经过国际征集,并由专家评选确认,充分体现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中,三大建筑与共享配套设施采用一体化设计,充分保证地上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地上地下空间无缝衔接、便捷连通,兼顾了实用性和便捷性。项目整体采用简约现代的建筑风格,突出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整体风貌协调统一;项目采用明度高、艳度低的色彩搭配,塑造天光云影、水天一色的色彩意象,充分与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其中剧院项目外立面为异形薄铝单板幕墙结构;图书馆项目从地面到屋顶为高大定制玻璃幕墙,屋顶每片“银杏叶”为角度不同、造型不同的树冠分层结构;博物馆项目主楼外立面两侧为斜拉索结构,市民共享大厅为大跨度造型钢木结构。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由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过程代建单位。项目已于今年10月底实现土护降开工,目前正在进行止水帷幕施工,止水帷幕采用TRD和SMC两种工艺施工作业,在本市尚属首例。

整个项目计划2021年底前实现外立面亮相,2022年12月底完工,并交付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布展。

推荐阅读
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 北京构建大运河文化带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5周年。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规划》提出,展望2050年,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成为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千年运河”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标志工程。
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 运河文化融入三大地标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原标题: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馆(东馆)效果图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建设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其整体方案秉持“以人为本,优化体验”的设计方针,充分体现出全民共享城市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的项目定位。
北京将全领域全流域推进“千年运河”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北京段将实现重点河道通航 此次发布的《规划》,对于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路、目标、任务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安排。推动北运河游船通航……昨天,《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对外发布。五年《行动计划》,则以《规划》为依据,对规划任务进行了细化、量化、具体化和项目化,主要包括: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沿线环境整治、推进河道水系治理、梳理运河历史文脉、推进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休闲功能、促进跨域交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等9部分内容。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新漕运” 另一方面参照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在“新漕运”的沿线城市建立跨市、县流域、区域的水环境保护管理协调机制,协调沿线的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全面实行区域水环境共保、共防、共治,实现区域生态建设一体化,让一江春水流到北京,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生态保障,从而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要求落到实处。主要职能是,整合现有大运河文化保护管理功能,增加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水资源合理调度、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等职能,统筹推进大运河生态带、文化带建设,指导大运河文化国家公园建设。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在“新漕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何从源头保证量大质高的水资源安全,既需扬州从国家战略全局出发强化服务,也亟需国家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给予扬州以及沿线城市合理的生态补偿,这是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