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 北京构建大运河文化带

发布时间: 2019-12-09 09:36:40 | 来源: 中新社 | 作者: 陈杭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陈杭)北京市将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对城市功能空间的组织和优化作用,以大运河为轴线,以大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地区为重点,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5日,《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办。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5周年。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率先提出了大运河文化带的概念,2016年启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工作,在全国各省市中第一个编制了大运河文化带规划。

《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把大运河文化带作为优化城市功能组织的重要布局,提出以大运河为轴线,以大运河文化资源密集地区为重点,构建“一河、两道、三区”的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运河北京段为轴线,组织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两道”即全线滨河绿道和重点游船通航河道。建设全线滨河绿道,形成贯通、便捷的大运河绿道系统。开发重点游船通航河道,以游船线路串联展示大运河文化生态价值。“三区”即运河文化展示区、运河生态景观区和疏解整治提升区。

《规划》提出,展望2050年,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成为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千年运河”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标志工程。(完)

推荐阅读
助力运河复兴 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机制启动 会上签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关于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北京和杭州将轮流主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每年举办一届。活动中签署了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北京和杭州将轮流主办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每年一届。连通保护与更新,拉紧北京、杭州“双城”对话的情感纽带。
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 北京构建大运河文化带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5周年。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规划》提出,展望2050年,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成为服务文化强国战略、全国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千年运河”中华文明金名片的标志工程。
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 运河文化融入三大地标城市副中心剧院是位于大运河畔的“艺术宫殿”,又名“文化粮仓”,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设计、建设,将满足各类世界级演出要求,从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原标题: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开工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首都博物馆(东馆)效果图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已于10月底正式开工,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建设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其整体方案秉持“以人为本,优化体验”的设计方针,充分体现出全民共享城市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社会教育的项目定位。
北京将全领域全流域推进“千年运河”保护与传承大运河北京段将实现重点河道通航 此次发布的《规划》,对于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思路、目标、任务进行整体谋划、系统安排。推动北运河游船通航……昨天,《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行动计划(2018年-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对外发布。五年《行动计划》,则以《规划》为依据,对规划任务进行了细化、量化、具体化和项目化,主要包括:构建大运河文化带发展格局、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沿线环境整治、推进河道水系治理、梳理运河历史文脉、推进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休闲功能、促进跨域交流合作、创新体制机制等9部分内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