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布时间: 2019-12-16 09:13:47 |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作者: 黄杰 | 责任编辑: 宋柏霖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由于长三角一体化涵盖区域与大运河文化带江苏、安徽和浙江段核心区、拓展区与辐射区范围大体重叠,所以,如何在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以文化认同驱动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的重点是构建区域协调机制,内在协调机制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和价值的认同。“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协同发展的差别在于,它需要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作为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可以增强凝聚力,增加认同感。区域一体化中的文化认同,是指该区域内各成员之间由于地理或历史原因,在长期交往中所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难点,从表面看是如何打破行政体制的分割局面,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布局下的协同发展,但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抛弃狭隘的地域文化局限性,形成平等互利、包容开放、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的形成需要有共同的文化基础,若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在实现区域发展的一体化方面就会困难重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可以总结为以下五个维度: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拼搏精神;无怨无悔、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大胆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由此可见,弘扬大运河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打破思想藩篱、确立包容开放的价值理念目标高度一致。

用区域发展提升大运河文化凝聚力

在长三角区域内,有各种文化形态或文化分类,如吴越文化、淮扬文化、中原文化、楚汉文化、徽州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淮河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运河文化等等。其中江南文化自隋唐以来在中国影响日益扩大,明清开始更是在地域文化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推崇。

大运河文化进一步扩展了江南文化的影响范围,从核心区、拓展区再到辐射区,几乎涵盖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全部区域。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看,大运河文化包括了该地区淮扬文化、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核心与龙头的上海,其海派文化与运河文化之间也存在传承与发展关系。从历史上看,上海属于运河文化体系下吴越文化影响的范畴,作为上海地标性河流的黄浦江,连接了安徽、江苏和上海的芜申运河,使上海成为一座典型的运河城市。

更重要的是,大运河开挖以来,尤其是隋唐运河的南北贯通,联通了该区域的江河湖海,实现了该区域的互联互通,对该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对区域内各地域文化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见,大运河文化是能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统一文化标识,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也完全符合当代评价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衡量标准。现在,大运河已经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标识,也应当被视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文化基础之一。

协作共建、协同推进的思路与建议

加强长三角区域大运河文化宣传,形成思想共识。尤其要宣传大运河文化所凝练的“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打破狭隘的地域文化束缚,使长三角地区干部群众形成对运河文化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不是否定和排斥各成员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是在尊重各自地域文化平等性基础上找到共同的文化基因,建造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的共同的精神家园。

加强长三角区域大运河智库的建设与合作,形成智库合力。通过开展大运河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探究大运河对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设立“长三角运河文化论坛”,既宣传大运河文化,又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集聚更多智慧,提供更强智力支撑。

建立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建设协作机制,提升合作水平。要建立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基础的政府间、行业间、企业间、社会组织间以及学术界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有效发挥上海在文化产业领域人才、资本、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与长三角内其他大运河城市之间的文化资源优势互补,充分挖掘这些地区的文化资源宝库,将这些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以文化产业共同体建立和稳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

作者:黄杰(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推荐阅读
说说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 导致南北经济发展模式不同京杭大运河流域是明清时期中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但各个河段所在的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环境不同。从横向上看,京杭大运河贯通中国最为重要的东部地区,其漕运航线及其他重要的人工运道盘桓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地区,流经多个自然与社会条件迥异的大大小小的区域。北方运河流域成为明清时期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商业化、商品经济、城市化走的是以交通、运输、通信作为驱动力的发展途径,可归纳为因国家政策而产生的交通驱动下的“外植型”发展模式。
协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可见,大运河文化是能突破地域文化局限性的统一文化标识,其“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也完全符合当代评价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衡量标准。尤其要宣传大运河文化所凝练的“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打破狭隘的地域文化束缚,使长三角地区干部群众形成对运河文化的情感认同。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看,大运河文化包括了该地区淮扬文化、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
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样板 要通过深入研究,提炼运河园林文化的现代价值,留住运河城市园林建筑的记忆,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充分体现运河园林文化的特点,植入运河园林文化的元素。要将富有运河园林文化特色的作品运用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使运河园林文化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提高运河城市的空间识别度,彰显运河城市独特的魅力。作为国家文化公园试点中的重要项目,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还没有先例可循,而大运河园林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传承弘扬大运河园林文化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路径之一。
大运河文化带将挖掘展示古村镇文化 康熙又赶回去接祖母,在平家疃村,一夜间建起了一个大寺庙,就为祖母在此停歇。佑民观出现于元代,最早为天妃宫,天妃即妈祖,因为妈祖是保护航运的水神,所以大运河将妈祖文化传到北京地区。里二泗村还有妈祖文化遗迹。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13261622996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