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千年大计。虽然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具备很好的资源本底和工作基础,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遗产保护不够系统,遗产真实性、整体性保护力度还有待增强;二是传承利用质量不高,文化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与相关产业和现代生活的融合程度还比较低;三是生态环境压力较大,部分禁止开发区域存在环境隐患,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有待加强;四是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多元主体统筹推进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参与还不够充分。为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建议:
一是文化、生态双导向严格落实大运河文化带主体保护。按照系统化、整体性保护思路,协同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活态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文化精神弘扬,着力打造由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形态共同构建的高品位文化长廊。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分级分类建设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构建综合展陈体系,创新传承展示手段,提升文化遗产展示水平;从加强文脉整理研究、鼓励专题文艺创作、讲好运河故事、丰富水利航运工程文化内涵与弘扬当代运河精神五个方面,传承运河文化时代价值。放大文化资源本底的“生态+”赋值,双重保护导向下形成大运河文化带优质的资源本底。
二是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做强文旅品牌引领江苏走在前列。深挖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文化旅游资源,构建“依托文化资源、引入文化资本、打造文化品牌”的转化路径,依托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经济利用,打造高水平的旅游长廊。确保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速、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体现大运河江苏段活态利用特征,做好水利航运与文化传承统筹。面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与遗产保护时有的矛盾,要坚持活化利用与保护传承协调的思路,做好水利航运与文化传承的统筹。首先,在文化、生态双保护的前提下,推进运河活态功能利用效率提升。其次,在活态功能利用过程中,推进运河文化的持续孕育和传承。活化水利航运工程文化,强化水利、航运工程整体设计,建设一批水利风景区和航运文化标识工程,提高水利航运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
四是体现大运河江苏段城乡布局特征,做好文化彰显与家园建设统筹。大运河江苏段滋养了沿线城镇乡村,因运河而兴的城镇众多,拥有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大量历史悠久、选址科学、格局完整、精致典雅的古典园林和传统建筑遗产。针对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镇密布的特征,要坚持文化引领,做好文化彰显与美好宜居家园建设的统筹。要推动城乡融合、农民致富与乡村振兴;分类引导大运河自然风光带建设与城乡特色人文风貌塑造;将文化元素融入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引导多方协调合作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健全统一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界定政府职责,建立健全统一的协调机制,重点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修复、文化旅游发展、河道水系治理、航运绿色转型、宜居家园建设等领域建立专项合作机制,强化议事决策能力,增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系统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鼓励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文旅产业投资。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相关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其沟通政府、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重要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建常态化、机制化、多样化的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公开制度,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
(江苏省人大代表、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程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