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华图说古运河之“北京趣事”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回执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北京城鉴赏
东便门
东便门的角楼正在内城东南角和外城东北角的交接处,紧靠着角楼的那座单层歇山建筑便是外城的东北角门,叫作“东便门”。东便门角楼是全国现存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北洋政府于1915年修建京师环城铁路,拆断了东南角楼附近的城墙和敌台。至今,角楼城墙西侧还遗存着券洞,这是环城铁路的唯一遗物。现存的崇文门至城东南角楼一线的城墙遗址全长1.5公里,是原北京内城城垣的组成部分,是仅存的一段,也是北京城的标志。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研讨图片
大通桥
大通桥就在东便门外,桥东通惠河北岸有漕运码头,从大运河北端通州石坝码头验收的漕粮,经里河由剥船运到此处,用车转运到内城朝阳门附近,入储京仓。载入中国水利史的大通桥,明清时是漕运的终点。门内有蟠桃宫,每年农历三月三,这里有北京城里著名的蟠桃宫庙会。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北京城鉴赏
通惠河(高梁河)
通惠河,北运河支流,一条古老的自然河流,称作“高梁河”,水从高高的梁山(今北京石景山)南侧流下而名。早在三国魏嘉平二年(250年)镇北将军刘靖和西晋元康五年(295年)监幽州军事的刘宏这父子二人和询者樊晨就开凿和修治车箱渠,引导高梁河水东流汇入潞县(今北京通州)的潞水(今北运河),沿途浇灌农田,促进了农业发展,减轻陆路运输的辛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开挖了金口河,引卢沟河(今永定河)水入高梁河,“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后因水浑流急,淤浅难以行舟,又怕危及都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不再用卢沟水济运。金泰和四年(1204年),輸林院奉旨起草文书的官员韩玉,“谏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用高梁河自身水源,源微水少,随地势高低选位建造水闸进行节制以行船,称“闸河”,当年完成,改称“通济河”。元郭守敬引白浮泉水至积水潭,向南引入运粮河,直达通州,建闸七处称“闸河”。竣工后,忽必烈赐名“通惠河”。明代时城内段因皇城墙所阻,不能通航,城外大通桥至通州一段仍在使用,当时称“大通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东郊二闸风光(大通桥闸—庆丰闸)
金、元、明三朝在庆丰闸附近通惠河两岸,建有不少私家园林,如金章宗鹿园、元代都水监张经历的双清亭、明代都人义士周珍建的三忠祠、濯缨亭,“柳垂垂蘸间,漕舟上下达”,“亭阴间间,岸草静好”,“吏退公庭雁鹜行,持杯暂对水云乡”,“酒帜隔津标柳陌,渔舟避浪向蒲塘”,正是二闸景致的真实写照。东便门的蟠桃会人声鼎沸,北岸三忠祠里,香烟缭绕,祠堂里供奉着诸葛亮、岳飞和文天祥三位忠臣。祠堂后身有濯缨亭,失意的文人墨客或被贬的官员,常到这里吟诵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世人皆浊,何不淈起其泥而扬其波”,以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平。
图为《古运回望图》分段画卷——北京城鉴赏
庆丰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八月由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的通惠河上二十四道水闸中的第十四道闸,原叫“籍东上闸”,元至顺元年(1331年)把木闸改成石闸时易名“庆丰”。明永乐间北京城建成后,把元代通惠河截断,从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由通惠河转运入储京仓的漕粮只能到达大通桥,再陆运入仓。这样一来,在北京内城东垣外的第一道闸就是庆丰上闸。明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在通惠河出京城处增建了一座大通桥闸,在庆丰上闸的上游,庆丰上闸就变成了第二道闸,这就是“二闸”名称的来源。明成化年间设工部主事一员在此管理闸务,三年更換一次,但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由巡按直隶御史吴仲主持重修通惠河后,京通间通惠河上只保留了庆丰、平津上、平津下、普济和通流等五闸,并在庆丰闸处设工部郎中管理闸务。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京通大道
(蓟襄驰道・广渠门大道・齐化门的大道・光熙门大道)
从通州到北京有几条大道最古老的是秦朝修的蓟襄(今辽宁辽阳)驰道,傍着高梁河的南岸;其次是辽时开辟的从今张家湾城到北京外城广渠门的大道,伴着萧太后运粮河的北岸;再次是元时形成的由通州到大都齐化门(今北京内城朝阳门)的大道;还有一条也是元朝才出现的,由通州北关(今新建村)到大都城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京通间除了先后有萧太后运粮河、金口河、通惠河、坝河、金口新河驳运漕粮之外,南北方在通州交流的物资和商贾行旅,基本上依靠这四条大道行转。《元史》有一句话说得千真万确,“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氓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京通间水陆运道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竹木厂和皇木厂
明朝为管理好建筑北京殿宇楼阁所需的辅助用材,在通州设有竹木厂用以收税,在张家湾设皇木厂存放木头。画卷中通惠河岸边堆放的大垛竹木之处,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重修通惠河成功之后设在通州城西通惠河北侧水塘处的竹木厂。一般来说,通惠河里只准运输漕粮和木材,不许走民船。
图为《古运回望图》——创作采风图片
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
作者介绍:
谷建华,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中国网大运河频道主编,大运河文创产品联盟主席,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瀚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
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华先生先后组织创作了《迎香港回归百米长卷》《迎澳门回归书画百米长卷》《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50周年》《纪念老舍先生百年诞辰》《京门九衢图》《古运回望图》及《重游运河图》等七项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对京杭大运河文化作出突出贡献,被新华通讯社授予“运河之子”的荣誉称号。
《古运回望图》长卷是明代中兴时期历史横切面的真实写照,以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的再现了明代京杭大运河两岸绵延约1800公里沿线的航运、河道管理、农业、手工业、工商业、民俗等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