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今日
         

多维度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

发布时间: 2020-07-02 09:19:48 | 来源: 经济日报 | 作者: 熊海峰 | 责任编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推动大运河文化建设,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赋能沿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旅融合脊梁带;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统筹协调,形成文化发展命运共同体,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周年。6年来,大运河沿线省市不断加强运河保护,古老的大运河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运河是目前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它始建于春秋末期,全长3200多公里,贯穿8个省市,沟通5大水系,跨越10多个纬度。2500多年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生动记录着国脉的世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保护是基础,传承是方向,利用是动能;而一切的逻辑起点,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刻认知。近几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只有多层次、全方位、不间断地深化对大运河文化的内涵认知,读懂大运河的文化含义,凝聚发展共识,推进价值共创,才能做好大运河这篇大文章,让古老的大运河向世界亮出“金名片”。

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需要把握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推动大运河文化建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赋能沿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旅融合脊梁带;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统筹协调,形成文化发展命运共同体,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立足更高远的视野,才能读懂大运河文化更深厚的价值,实现从更宽广的层面来谋篇布局。

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需要把握大运河文化的鲜明特征。大运河文化是指依托大运河而产生、发展、流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运河文化因水运而生,“活态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千百年来,大运河虽历经改道、断航,但其航运、灌溉和防洪等功能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大运河的流淌不息,运河文化也不断推陈出新,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例如依然活跃的天津泥人张、杨柳青木版年画等。“融合性”是大运河另一鲜明特征,它如同一条耀眼的金绸带,将璀璨的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甚至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有机串连起来,形成了一条光彩夺目的中华文明链,并连接起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一个涉及亚非欧诸洲的宏阔文化交流圈。大运河文化的这些特性启示我们:应树立历史思维、发展思维、创新思维,关注既往,也要关注未来,关注“多元”,也要关注“一体”;应大力推动创新性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使中国大运河成为“近者悦、远者来”的魅力空间,让大运河活在当下、流向未来。

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需要把握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大运河是“在农业文明技术条件之下人类非凡创造力的杰出例证”,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决心与勇气。通过对大运河开凿缘由、工程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运河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这些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至今仍然是我们迫切需要传承的民族精神与历史财富。一定程度而言,做好大运河文章,讲好大运河故事,关键是要阐释好、弘扬好大运河文化的精神特质,涵养和生成更多的社会正能量。然而,当前也有一些与大运河相关的展览展示场所,“硬件很硬,软件很软”,缺少主题策划和内涵挖掘,缺少对文化精神的阐释与升华,甚至存在一些利用封建糟粕吸引游客猎奇现象,必须予以纠正。

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需要把握大运河文化的多元形态。大运河文化是“大文化”概念,根据载体性质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类:“遗存承载的文化”,其以“物”为基础,载体是运河文物遗存、水工遗存和运河附属遗存等;“流淌伴生的文化”,其以“人”为基础,载体是与大运河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手工技艺)和生活习俗等;“历史凝练的文化”,其以“时间”为基础,是大运河在数千年历史中沉淀、升华而成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需要对这三种文化形态区别对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遗存承载的文化应突出管控保护,通过实体或数字化形式,向人们展示千年运河的真实印记;流淌伴生的文化应突出活化利用,积极融入到旅游、影视、数字创意等产业形态中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历史凝练的文化则应强调创新传承,推进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圆融对接,为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

深化大运河文化内涵认知,需要把握大运河文化的知识谱系。大运河的文化资源分散庞杂,文化知识浩如烟海。读懂读透大运河的文化含义,还需要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的知识本体。根据大运河历史上以“水运”为核心功能的特点,参照《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大运河文化知识分为水道水系、水工设施、水运管理、文物遗址、经济民生、文化艺术、人物事件、运河地名、运河研究和其他相关等十大门类,并据此收集与梳理资料。这样将有助于我们构建起大运河文化的知识谱系,形成对大运河系统性、全景性的认知;有助于我们做好大运河文章,讲好大运河故事,向世界光耀大运河文化,将大运河打造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推荐阅读
超过警戒水位 京杭运河枣庄台儿庄段今年首次开闸泄洪 最近几天,山东西南部地区连续降雨,导致京杭大运河枣庄台儿庄段水位超过25.9米警戒水位线,达到26.37米,为此枣庄市港航部门迅速启动三级预警响应,京杭运河台儿庄段迎来汛期首次开闸泄洪。从12日下午6时开始,枣庄台儿庄节制闸提闸三孔一米,下泄流量达到150立方米/秒,经过6个小时的泄洪,13日凌晨,伴随着水位的下降,三级预警解除。针对这次降雨,当地港行部门发布了水上交通管制通告,并加强了对内河航道的巡查和防汛安全监控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天津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要以保护文物、保护河道、保护生态为核心,保护传承利用并举,蓝天碧水绿色相间,擦亮“千年运河·魅力天津”金字招牌。要严格落实“大运河天津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岸线起始线、文化遗产线,落实滨河生态空间非建成区“正面清单”和核心监控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传统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要加快启动符合管控细则的建设项目,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多作贡献。
京杭运河特大桥首节段拱座吊装完成 项目自开工以来,累计完成投资96.73亿元,占投资概算263.86亿元的36.7%。2020年完成投资40.3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75亿元的53.7%,目前非保通幅以及房建等附属工程均已大范围展开施工。今年5月份完成第一次施工转序后,京台高速改扩建项目泰安至枣庄段充分利用现有半幅双向通车、半幅封闭施工的有利条件,持续加大人员、设备投入,累计投入管理及施工人员1.2万余人,设备3000余台套。
河网水外排速度放缓 大运河水位半天上涨30厘米 当天上午无锡的降雨量尽管不大,但由于洪水出路受限,大运河无锡水位半天内仍上涨了约30厘米。截至昨天下午4点45分,大运河无锡水位升至4.46米,比中午11点30分上涨了20厘米。长江、太湖的“双高”水位,使得无锡区域洪水出路受限,大运河无锡水位半天就上涨了30厘米。
古运回望
运河·声音
滚动新闻
友情链接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体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邮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